中国农机工业从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之路
2009-9-3 15:54:25

“康拜因”(Combine,联合收割机的音译)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会很陌生,可是在60年前,它却意味着农业的现代化与大丰收。在那个逝去的火热年代,有多少人议论、幻想着中国农村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像苏联那样,康拜因在辽阔的金色田野里隆隆开动,已经摆脱了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处境的农民展现着幸福的笑脸……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不难发现,农机工业的历史,与共和国的血脉是如此的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在60年的发展长河中,中国农机工业经历了艰苦创业,经历了风雨沧桑。2008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910亿元,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机制造大国。”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对记者说。
  从农机生产小国到世界农机制造大国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机工业究竟走过了怎样的一个发展历程呢?
  高元恩说,总的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机工业经历了产品技术从简单到复杂,产品性能从简单到全面,产品生产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过程;而改革开放拉开大幕后的市场经济时期,是我国农机工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稳步迈向市场的发展时期,是农机工业制度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历史写照。在这个时期,我国农机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实现了从农机生产小国发展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的历史性跨越。
  他认为,如果分得更细一些,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机工业可以分为4个发展阶段。
  1949年到1957年,是艰辛创业,奠定初步基础阶段。1950年,大连习艺机械厂仿制出中国第一台农用轮式拖拉机,山西机器公司仿制出中国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1955年,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开工奠基……中国农业机械的很多“第一”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1958年至1977年,是曲折发展,初步建立农机工业体系阶段。在这个时期,国家建设投产的重点企业包括天津拖拉机厂、长春拖拉机厂、贵州柴油机厂、无锡柴油机厂、北京内燃机总厂、四平联合收割机厂、清江拖拉机厂等;国家投资的重点项目包括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东方红40型轮式拖拉机、天津拖拉机厂铁牛55型拖拉机、山东拖拉机厂泰山25型拖拉机、北京内燃机总厂4115型柴油机等。
  1978年到1999年,是改革开放,推动行业大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机制造业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动员广泛的社会资源充实中国农机制造业,使得这个产业空前加速。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机产品主要以满足拖拉机站、国营农场(农垦)集体耕作的需要,产品以大型化为主。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我国农机工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一批适合当时农业生产的小型化农机产品逐步占据了市场的主体地位。低速汽车(农用运输车)从80年代初起步并获得了快速发展。到1999年产量达到了历史高峰,为320万辆。受小型农机和低速汽车发展的影响,单缸柴油机发展迅猛。到1995年,单缸机产量达到600万台,以后基本稳定在600万至700万台之间,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单缸柴油机生产大国。90年代以“新疆-2”为代表的自主生产的联合收割机的出现,推动了我国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收获机械化水平。
  2000年之后,是新世纪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进入21世纪,由于中央实施了一系列持续利好的“三农”政策,农业获得了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加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城镇转移,孕育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方式的发展,农机工业进行了又一次产品结构调整,一批技术含量高、综合性能强的大型农机产品增长速度加快,成为新一轮带动我国农机工业经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