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精”机器人成工业市场“明星”
2019-5-8 14:16:21
工业智能化席卷全球,在“机器换人”的浪潮中,上海正成为越来越多工业机器人诞生的摇篮。在上海,不仅ABB、发那科等国际巨头齐聚,本土机器人制造企业也铆足了干劲。
在金山一家工厂的生产流水线边,一个个机器人正忙碌工作着。它们没有人型躯壳,也不是变形金刚般的庞然大物,它们大部分只是一条巨大的胳膊。
这些看似有些笨拙的机器人,在上海沃迪智能装备机器人研究院院长顾文昊和他的团队眼里却是宝贝——高附加值,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技术含量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机器换人”不再是赔本买卖
进入21世纪,依靠机器人,国外工厂已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制造”走向智能化“智造”,但在国内,机器人还是个新鲜事物。
沃迪装备董事长赵吉斌看好国内机器人市场的发展,但他调查发现,虽然他的一些老客户如食品厂、饮料厂有意购买搬运机器人,但当时国外的机器人太贵,售后服务又不方便,与人工成本相比,完全没有优势。
“这就是为什么当时我们想造中国人自己的机器人,过去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中国企业只能支付高昂的品牌溢价”。顾文昊说,随着沃迪机器人打破行业垄断,国际巨头不得不让价格回归合理区间。“这或许是民营企业为中国制造业做出的另一种贡献。”
据介绍,功能类似的机器人过去价格高达几百万元,现在,只要几十万元就能买到。这大大降低了中国制造企业升级生产线的成本,“机器换人”也不再是赔本买卖。
自主研发体系是企业的核心
在业界,工业机器人被称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想要摘取这颗宝珠并不容易。更何况当时机器人研发在国内还属于空白领域,没有任何积累,机械结构、控制电路、软件算法,所有环节都要自己摸索。
为了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沃迪智能装备成立机器人研发组聘请了业内有经验的专家,同时招募了一批在国外学习机器人相关专业的年轻海归,顾文昊便是其中之一。
顾文昊记得刚开始自主研发的时候,他们有太多问题要解决,比如机器臂的长短怎么设计?会有什么影响?背后的原理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大量实验才能搞懂。那段时间,团队成员经常连续一周住在公司,没日没夜地讨论、实验和调试设备。“有时候确实感到很痛苦,但每次解决难题,内心的兴奋和喜悦又能带来前进的巨大动力。”顾文昊说。
在自主研发过程中,公司借鉴了日本机器人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购买了德国的一些技术专利,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2009年,在3年研发后,沃迪自主研发的第一款机器人终于面世。
不过在顾文昊看来,相比推出第一款产品,在这过程中建立起的自主研发体系才是企业的核心。“研发体系就是新产品开发的科学方法,如果体系不好,人和人配合不上,就会导致大量精力浪费在无用功上。有了完备的研发体系,我们才能将软件和硬件打通,不断地改进产品性能、推出新产品,并且在人员变动的情况下,保证公司的研发能力不受影响。”
得益于这套科学的自主研发体系,目前,沃迪智能装备机器人研发组拥有的已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已接近300项。
优势密码在于深耕细分市场
“无人”车间里,沃迪机器人依靠有一条有力而灵敏的胳膊,将一箱箱饮料、一袋袋化肥包装好、搬下流水线,码垛堆叠。这种“干粗活”的码垛机器人,如今成了工业市场的明星,被国内外许多生产企业广泛应用于饮料、饲料、冶金、化工等领域。
从2009年到2019年,十年时间,沃迪不断地对产品进行升级和迭代,机器人产品的销售额也从百万元增长到上亿元。以码垛机器人为例,不仅在国内市场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还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远销美国等海外发达国家。
最初公司的产品能靠价格优势赢得市场,当行业整体降价后,一家成立20年的民营企业又该如何与国际巨头差异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