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行业 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加大
2007-4-9 10:29:25


纺织行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多年来为增加就业、推进城镇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约占全国制造业人数的15%,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7%,出口占全国的15%。 
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强劲推动下,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十五”时期纺织产业取得重大成就。2005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2690万吨,比“九五”末增长近一倍,年均增长14.6%,占全球纤维加工量的36%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1175亿美元,比“九五”末增长1.3倍,年均增长17.3%,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24%左右。 

    进入“十一五”,纺织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6年纺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出口增长25.3%,效益增长28.3%。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有所改善,运行质量和效益逐年提升,技术进步成效显著,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纺织行业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和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等严峻挑战。在新的形势下,行业的深层次矛盾日渐显现。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和高端纺织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品牌创建和自主营销能力薄弱,产品出口主要是贴牌加工,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刚刚起步;产业整合能力不强,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能力不足。 

    二是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产品结构看,化纤常规产品产能增长较快,而功能性、差别化纤维供应不足,配套原料发展滞后;在衣着、家用和产业用三大纺织产品中,劳动密集的服装加工竞争激烈,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用纺织品比重较低;从企业结构看,小而散、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状况突出,大型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和跨国配置资源能力;从区域结构看,东中西部差距较大。 

    三是资源利用率偏低、印染环保问题比较严重。棉花、化纤原料缺口不断加大;受投入不足和企业规模偏小等因素影响,纺织行业的水耗、能耗居高不下,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其中,印染行业用水量已居全国制造业第二,废水排放量占全国第六,而水的重复利用率较低,仅为7%;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依然存在。 

    四是市场竞争不规范。由于劳动保障、环保等法律法规执行不平衡,造成了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加剧了部分地区低水平产能的扩张和原料供求矛盾。 

    面对新的挑战和行业结构性矛盾,“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自主创新,全面推进技术进步,努力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 

    为推进纺织行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要内容的结构调整,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十一五”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原则、目标、调整的重点以及有关政策措施。
“十一五”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为:力争到“十一五”末,我国纺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技术、知名品牌和企业集团;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装备水平大幅提高,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构筑起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产业发展模式。通知还具体提出了节能、降耗、环保约束性指标,即吨纤维耗电量比2005年降低10%,单位产值的纤维使用量比2005年降低20%,吨纤维耗水量比2005年降低22%,单位产值的污水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20%。 
为认真落实“十一五”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目标,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当前纺织行业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