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缝制机械跨越式发展
2008-2-18 9:55:14

问题的提出
  我国缝制机械工业起步于上世纪,上世纪50年代后,主要是以发展家用缝纫机为主,作为生活资料满足家庭居民的需要。到了上世纪80年代,行业抓住国际缝制机械产业调整和转移的年代,行业抓住国际缝制机械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有利时机,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发展方式,实现了从家用缝纫机向工业缝制机械的产品结构调整。经过近二十余年的积累和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缝制机械产品链上各类缝前、缝中、缝后设备的整机生产体系和较为完善的零配件制造工艺及产品配套体系,形成了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
  目前行业有生产企业近2000余家,其中整机生产企业约800多家,零部件生产企业上千家。生产的产品品种近2000种,基本能够满足我国服装、鞋帽、箱包等产业发展的需要。“十五”期间,全行业累计生产各类缝制机械7000余万台,完成产值1260亿元,出口5418万台,产量占世界总产值的70%,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缝制机械产业基地。同时,行业在科技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自主创新体系逐渐形成,产品成套成线装备竞争力日益增强,产品整体制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奠定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但是,作为世界最大的缝制机械生产基地,我国缝制机械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如何快速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观来看,本土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行业自主创新基础薄弱,缺乏专业科技人才、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的工作机制和支撑体系;行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氛围有待加强,追求数量增长和资产规模扩张仍是很多企业当前实现资本积累和发展的主要手段;行业自主创新的投入严重缺乏,缺乏核心技术。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1.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自主创新体系,提升行业整体创新能力。
  一是加快以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内容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制定促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行业指导性意见和办法,指导企业完善研发机构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软硬件条件建设,支持具有省级、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大企业逐步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准的研发机构,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技术支撑;二是要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经费投入,逐渐提高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三是要引导和协助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通过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2. 构建行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力度。
  一是以行业“十一五”科技开发项目指南实施为契机,针对束缚行业发展的共性、基础性科技项目,采取由协会、骨干企业、高等院校三方组成的行业基础科研项目实施课题组,取得国家主管部门的支持,以企业、高等院校作为科研和实施主体,建设共性技术项目创新平台,实现在共性技术和基础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夯实行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二是要通过筹建行业专利服务平台,定期举行技术交流等方式和服务手段,整合和充分利用行业科技资源,为企业的科技创新的供技术平台支持。
    3. 实施科技人才发展战略,聚集和培育创新骨干力量。
  一是行业要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开展科研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专业技术素质和创新意识,培育一批知识复合型的科技创新带头人,建立行业科技人才专家库;二是要在科研人才引进方面搭建平台,收集并提供相关信息,积极帮助企业引进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创新力强的研发队伍;三是要以发挥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推动企业管理改革和建立人才开放、流动、竞争、激励的机制,能吸收、留住、用好人才,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持续不断的内部动力;四是要从行业和企业两层面着力营造有利于技术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聚集科研人才,为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