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转变发展方式的“加速器”
2010-6-24 9:42:09
    首次设立物联网馆,首次设立低碳产业馆,首次特别设立创新成果展……
    走进第八届“6·18”展馆,处处感受项目和技术带给人们的惊艳。
    创新产生力量,创新推动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历届“6·18”已成功对接项目29000多项,正是一大批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转化落地,为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推动科技创新为使命的“6·18”,已成为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这种太阳能怎么与一般的不一样啊?”在工业和信息化馆的福建华泰集团公司展位前,一台独特的太阳能装置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原来,与一般太阳能的集热体采用真空管或金属平板作原料不同,这种太阳能装置采用的是陶瓷。华泰公司的贺彬向记者介绍,在去年“6·18”上,他们与山东科学院对接了“陶瓷太阳能集热系统”项目,首创推出全球第一台陶瓷太阳能系统。它采用普通陶瓷或工业废渣作为集热体原料,具有能耗低、环保等优点,成本同比降低30%,但集热效率却提高20%。
    这一项目目前已完成中试,即将进入产业化生产。同时,已在上海世博会世博村管理中心使用,反映良好。
    “这个项目大规模产业化之后,将加快我省陶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省经贸委有关负责人说。
    不只是陶瓷太阳能,今年“6·18”展示和对接了一大批传统产业的创新项目。它们将为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在纺织科技创新成果馆里,福建正和竹纺公司展示了竹原纤维。公司副总经理、原陕西纺织研究所所长段作哲介绍,竹原纤维是一种新型天然环保纤维,它采用先进的物理方法和生化技术除去竹子中的木质素等杂质,从中直接分离出天然纤维素纤维,具有抗菌、抗紫外线等特性。
    “福建是竹子大省。纺织服装也是传统优势产业,但缺乏棉花、桑蚕等原料支撑。如果竹原纤维能很好地完善、推广应用,不仅能提升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还能带动农民增收。”他说。
  带动新兴产业提速发展
    如果你的孩子独自一人去上学,你可能很担心他安全到校了没有,怎么办?如果你到一个陌生的景区游玩,没有人给你介绍景点的人文历史,怎么办?
    现在,只要配置带有传感器的智能卡,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都得益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6·18”首次设立的物联网馆里,一项项物联网应用案例演示,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
    省信息化局负责人介绍,这次物联网馆展示我省物联网129工程,即一个百亿产业链、二个示范区(鼓楼、武夷山)、九类行业(工业控制、交通物流、商贸流通、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等)应用成果,并展示了台湾物联网技术在智能景区、智能校园、智能交通、医疗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成果。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第三层浪潮,已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在,物联网在我国仍属于起步阶段,我省在这方面具有技术研发、终端制造等优势,应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这位负责人说。
    展馆内,福建中海创集团展示了物联网在智能票证、智能园区、智能企业、智能医疗等方面的应用。中海创总经理张钰举例说:“如果一家公司在全国开设很多分公司,按传统方式,每个分公司都需要一套门禁系统。但若采用物联网技术,通过一套解决方案,就可采用统一的一套门禁系统,从而降低成本和提高安全性。”
    记者观察到,类似物联网这样的新兴产业技术项目在“6·18”展馆内比比皆是,如太阳能电动车项目、汽车安全气囊产气新材料项目、双转子双馈风力发电机项目等,它们的推广应用将给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