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意味着裁员?智能制造的三大追问
2019-12-27 9:16:39
      怎样帮助员工消除 “智能制造,降本增效”所带来的裁员恐惧?企业如何制定专属的智能制造发展线路?我们对智能制造未来发展方向有何畅想? 
11月25日下午,第四届中国最佳工厂/运营卓越奖盛典上,来自获奖车企的代表和科尔尼全球卓越制造中心专家杜宇,在主持人上海数策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部门总监王亚中带领下,就“智能制造,降本增效”三方面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这些来自工厂的代表是大陆汽车电子(芜湖)有限公司工业4.0经理的俞洋、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工程与生产物流部部长助理张晓胜、中信戴卡铝车轮二号线经理助理孙红岩,以及上海伟世通汽车电子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庄立敏。 
关于未来先进的工厂,在这里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以下是汽车商业评论根据现场讨论录音整理,此处有删节。 
智能化意味着淘汰劳动者? 
 
王亚中(上海数策智能制造部门总监):第一个议题,今年都在谈寒冬,在寒冬里怎样做降本增效?是不是降本增效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去裁员,数字化或者智能化能不能帮我们达成降本增效的目的? 
 
杜宇(科尔尼全球卓越制造中心专家):说到智能化,很多人会担心,智能化会取代自己,但根据科尔尼和全球经济论坛研究的结果来看,有60%的职业可能受自动化的影响,只有不到5%的工作机会可以被全部自动化。 
 
各国的生产规模、生产的复杂性不同,将来制造的很多维度都不同,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得分。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尤其像中国,中国头20年更多是利用劳动力的红利,但现在可能我们要从劳动力的红利向工程师红利来转变。 
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比如在汽车制造行业,已经开始了对人员的再培训,包括智能制造、编程、AI、自动化等方面。这从今年的评选可以看的非常明显,三到四年前没有公司会把工业工程团队、智能化团队还有自动化团队组合到一起,但是现在有很多工厂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重塑这种组织,对人进行更多的培训。 
科尔尼表示“智能化并不意味着劳动者要淘汰出去,而是劳动者要进行技能的重新掌握”。 
 
庄立敏(上海伟世通汽车电子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个议题很有意思。我今天利用这个机会来介绍我们怎么在数字化浪潮之下建设工业4.0智慧工厂,概括来说,应该是叫“全面规划、分布执行”。我们做这件事情应该是在四五年前,这个理念当时非常新,我们团队参考本身业务环境,从那个时候开始把智慧制造作为我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叫中国制造2025或者工业4.0,我们大概分成三大实施路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早期我们先进行信息化,所谓信息化是我们把生产现场原本实物的东西反应到我们虚拟化工厂里面去。无论将来要做多大的智能化,这是一个基础设施。 
科尔尼和汽车商业评论领导来到我们这边以后,也参观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系统。我们全公司从四五年前开始做,大大小小各种信息系统有上百个,它们被有机串联起来。 
三年前,我们开始大范围进行自动化,许总问在实施自动化过程中怎么解决成本的问题?我们从头开始做,掌握了自动化的核心技术,供应商和我们能够在这一块进行合理的成本控制,而且我们也会非常务实,不会走得过于超前、冒进。 
过去三年当中,我们没有新增员工。信息化、自动化都推进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后续几年会大力度推进智能化。我们这次拿的奖是创新奖,系统自动判断、自动执行,让我们工厂变得更加智慧。整个智能化浪潮之下,不是把人削减,而是让人提升技能,推进汽车行业向更前进的方向发展。 
 
 
王亚中:我总结庄总发言是三点,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三头并进一起完成智能制造的目标。 
 
张晓胜(中国一汽工程与生产物流部部长助理):谈到降本增效,我觉得我们红旗工厂采用的是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