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智能制造之路:探索(上)
2020-8-18 8:13:14
从事工业产业研究多年,无论是走到哪座城市,与企业还是政府部门负责人交流,听他们讲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推动并落实国家智能制造战略,如何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深度融合,加速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但在笔者看来,很多地方的推进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存在很多问题。这一度让笔者对如火如荼的智能制造产业转型产生质疑,到底哪儿不对?
这次走进厦门,找到了答案。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一位副局长告诉笔者,当下地方政府其实都明白,推进智能制造一定要高度匹配本地区工业发展现状,如工业基础、产业结构、文化背景和企业诉求等,但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智能制造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引导及地方行政力量去推动,一定要掌握方法和切入点,运用系统化的方法论,引导智能制造产业转型。
不甘于人后的转型意识
说到厦门,很多人会惯性地将其打上旅游城市的标签。然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在厦门经济结构中,工业产值占比超过40%,而且比重还在不断提升。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是厦门工业的两大支柱。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更成为厦门智能制造借势发力的技术根基。但从企业规模看,厦门又没有特别大的工业企业和软件信息企业,都是以外向型中小企业居多,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企业转型意识非常强烈,有着急迫的转型需求。
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一位负责人说:“厦门中小企业的进取心非常强,总在担心思想落后于人。他们会频繁参加由厦门智能制造产业协会组织举办的各种现场交流会和产业发展论坛,通过现场了解行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并与行业专家进行思想碰撞,不断反思现有管理和生产体系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工具和方法。”
通过对厦门中小企业调查发现,其实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仍处于工业2.0阶段,部署了CAX、ERP、MES等业务系统,但工业现场缺乏连接,车间的设备、工艺、订单、产品等数据无法采集,更无法与ERP、MES对接。IT与OT的割裂成为中小企业转型的“中梗阻”。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当大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路上飞奔时,受资金投入限制,中小企业根本无力承担打造数据中心、IT运维团队甚至采购正版工业软件的费用,这些成为转型路上的“拦路虎”。
如何将大量中小企业的差异化需求聚合起来,转化为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前行的动力?如何平衡中小企业转型需求与有限资金投入之间的矛盾,让中小企业能赶上这趟驶向工业智能时代的“未来列车”?这对厦门市政府化解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极大的考验。
面对中小企业积极求变、不断进取的转型意识和变革需求,近年来,在厦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工业和信息化局快速行动起来,于2016年成立厦门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以应用需求为切入点,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解决方案设计,孵化发展新企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为厦门制造企业提供产业转型的思路与方法。
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2018年厦门市政府、华为及中软国际签订合作协议,决定成立“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两年来,通过深度连接厦门地方政府、企业与生态伙伴,推动中小企业上云,已引进30多家行业解决方案合作伙伴,累计帮助超过400家企业上云,支撑了厦门软件信息业、制造业两大产业智能化升级。
在不断探索中累积经验
智能制造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仅需要企业具备极强的转型意识,更需要政府提供强力的政策支持,并制定匹配本地区智能制造的产业推进模式和总思路。
在与厦门工信局领导沟通中笔者了解到,厦门智能制造的总思路构建在智能制造三大范式基础之上,即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在具体落实上,充分结合厦门工业企业特点和中小企业的转型需求。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