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智能制造之路:转型(中)
2020-8-18 8:35:22
      2019年,工业纪录片《厦门制造》曾让笔者印象深刻。该纪录片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面对市场需求快速变化以及国外对产业高端技术的严密封锁,厦门工业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勇于创新精神,在逆境中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挑战和产业难关,最终走上自主创新和产业引领之路。
      带着对厦门工业人的一份崇敬,2020年7月,笔者来到厦门走进制造企业、软件供应商以及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通过与企业高管、技术专家以及工信局领导深入沟通,了解在全球新一轮工业转型升级浪潮中,厦门智能制造的总体推进思路、产业现状和未来方向。
      勇立潮头的厦门精神
  “厦门中小企业的进取心非常强,永远在担心思想落后于人。在碰到困难时,他们会第一时间寻找技术、工具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厦门工信局领导对当地中小企业的评价。
      此次走进厦门与中小企业交流,发现他们普遍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工业持积极态度,并急迫地期待着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撑下,与工业软件厂商、云平台服务商以及本地创新中心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进厦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为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赋能。
      在厦门,工业经济结构以中小企业居多,大多以外向型发展为主。这些中小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的市场竞争,还要应对全球其他国家及地区的产业竞争压力,对全球政策动向十分敏感。
      近年,面对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转型压力,厦门中小企业在市场拓展上也碰到了一些困难。同时,面对人口红利消退以及不断上涨的人力、原材料成本,企业必须通过技术手段革新低效的生产制造模式,并重构产业竞争力。然而,在尝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小企业却面临着比大企业更多的挑战。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利润低,面对动辄数百万甚至几千万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费用,显然无力承担。不仅如此,根据此次深入企业走访调查发现,厦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底子薄、数字化基础弱以及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但即使是存在各种挑战,厦门中小企业仍然选择与政府、技术厂商积极协调沟通,希望能集合多方力量支持,从政策入手,以技术为手段,化解当下产业发展以及转型过程中的难题。
      针对中小企业积极求变的转型意识和变革需求,近年来,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不仅加大了对本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还与华为联合成立了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并搭建了“制造云”和“软开云”,依托平台的开发能力以及产业生态伙伴,积极组织厦门本地及区域外的工业软件企业到厦门落地,支撑广大中小企业上云。
智能制造转型在路上
      走进厦门中小企业,笔者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转型?转型的痛点是什么?上云能解决哪些问题?下一步的目标在哪?
      为什么要转型?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答案。这次走访了一家企业,专门做铜质水龙头,他们的产品一直占据着产业链最高端。铜质水龙头对打磨工艺要求极高,都是依靠人来完成。培养一名合格的打磨工艺师傅,仅培训就需要三个月,上岗后工资待遇也非常高。由于这类工种紧俏,成熟的工人很容易被其他企业高薪挖走,让企业心血付之一炬,并不断拉高用工成本。更大问题在于,春节期间很难安排这类工人加班,严重影响外销订单交付。
      2016年,这家企业开始尝试用“机器换人”,通过搭建自动化生产线解决用工紧缺、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但在推进过程中,出现过一个小插曲。由于机器人厂商只提供机器和系统,不针对特定工艺做应用开发。为解决最后一个问题,企业在厦门机器人超市对接上了开发需求,通过委托第三方对打磨工艺需求进行应用软件开发。
      通过机器换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