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智能制造之路:人才(下)
2020-8-18 9:18:59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流行电影里面的经典台词,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是有道理的。无论在哪个时代,人才都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产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生产要素的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成熟以及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日趋明显,企业对既懂工业制造又懂新兴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国内各大城市间的抢人大战也不断上演。在这一过程中,厦门却另辟蹊径,从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入手,为本地企业对接所需人才,其成果和效果也在逐步显现。
        工业智能时代人才之困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的深入融合,各行各业都在依托新兴技术革新传统业务管理和生产模式,重构产业竞争力。然而,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使得产业人才的培养无法跟上企业发展与应用需求。
        正如厦门工信局一位副局长所说:“新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大幅提升了企业生产力,也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被快速更新的技术拖拽着前行,企业急缺既懂数字化技术又懂工业制造的复合型人才。而当下产业需求与教育课程之间的脱节,更加剧了产业人才动能不足的问题,政府必须找到应对方法。”
      这次与厦门中小企业沟通中发现,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软件厂商,企业管理者都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投入,特别是能将新兴技术与工业应用结合的专业人才。但现实情况是,厦门经济结构以中小企业居多,对外地产业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本地高校资源比较薄弱,无法为企业提供足够的产业人才支撑。
      对于当前产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2018年华为与计世资讯联合发布的《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中有过总结,即人才的四大错位正在制约产业生态的发展,其中就包括供需错位、区域错位、结构错位和梯队错位。
        福建国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科科技)总经理杨景学对此做了通俗易懂的解释,即高校课程与产业需求脱节导致学的内容难以致用,学生无法适应企业快速变化的应用需求;不同地区高校资源与经济基础的不均衡,又进一步导致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形成数字化人才洼地。针对这样一种现状,他认为要培养更多满足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依托专业的产教融合平台,推动产业人才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政府-院校-企业共建产业人才生态
      2017年,关于产教融合的推进意见就陆续出现在国务院、发改委、教育部的各种文件中,对于产业人才的培养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响应国家产教融合政策,支撑福建产业人才培养建设,2018年底福建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十五条措施的通知》。作为福建产教融合领域影响力最大的企业,国科科技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载体,融合多方面的能力和资源,开创“产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较于传统的产教融合模式,国科科技对于产教融合的理解和践行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传统的产教融合模式主要关注“产”和“教”两端,对应的两个主体是产业和学校,因为产教两侧的业务主体和运行体制不同,因而影响了落地成效。但在国科科技的产教融合新模式中,更关注“融合”的运营和落地。为了更好实现两侧融合,国科科技将自己定义为“融合”的运营商,一方面深度参与产业服务,了解产业需求,总结产业需求;另一方面深度参与教学服务,了解学校的教学体系;然后结合两侧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落地运营方案主导融合的落地,从而保证产教融合的落地成效。
      总部位于厦门的国科科技,成立于2014年,是厦门市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作为IT领域产教融合的深度实践者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