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细节 用方法指导技术创新
2010-4-6 10:21:07
创新无疑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词汇。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很多制造业企业都把“科研经费的百分比”当作创新的指标来期待,似乎科研经费到位了,创新成果就指日可待了。
  问题是现在很多企业都“不差钱”,但是技术创新的成果却很有限,那么到底企业搞创新最缺的是什么呢?
  记者在参加北京安世亚太精益研发平台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也把这一问题抛给了该公司的董事长赵敏。毕竟这个公司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创新研发方法论的探索。
  技术与技术创新
  对话就从国内制造企业的技术引进开始。
  赵敏认为,谈到技术创新,很多人就认为关键在于技术本身。为了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于是就下大力气在技术上“砸钱”和刻苦钻研。如果企业自己无法在技术上获得突破,就开始考虑从国外引进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甚至考虑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来获取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一个值得研究的例子就是乐凯与柯达的合作。在2003年,柯达决定将业务重心从传统的胶卷业务向增长迅速的数码领域转型,而将胶片生产转包给乐凯。柯达用价值1亿美元的现金、技术与设备购买了乐凯20%的股份。乐凯从这次合资中获得了心仪已久的感光材料高技术。这份看似十分划算的交换,后来被业界视作乐凯险些丧命的肇始。
  这是因为进入21世纪,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技术与互联网发展的结合,使得传统影像产业遇到了巨大的危机。在乐凯与柯达合资几年后,除了电影和少数摄影发烧友以外,已经没有什么人使用胶卷来进行拍摄。于是,感光材料的产销量大幅度下降,产业进入衰退状态。2007年柯达从乐凯抽身,合资仅仅4年就宣告结束。
  赵敏告诉记者,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至少看到了两点:一是乐凯专注甚至执著于钻研技术但是没有攻克关键技术;二是乐凯没有看清楚传统影像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
  而从创新方法的角度来总结以上两点:没有攻克关键技术是因为过分沉溺于技术细节而忽略了对方法的探寻;没有看清楚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是因为不了解技术系统进化的规律。
  他认为,技术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对技术的深入研究也是必须的。但是,重视技术创新,不一定是非要深陷在技术细节里面无法自拔,不一定非要把关注点放在尺寸、材质、温度、压力、润滑、冷却、信号、数据等具体的技术要素上。从产品到零部件,就技术而论技术,往往无法得到你想要的技术创新结果。
  “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赵敏认为,重大技术创新,必须跳出技术细节,到创新方法的领地里去探寻解决之道。
  技术S曲线发展规律
  TRIZ创新方法里面就提出了技术系统这个概念。赵敏告诉记者TRIZ理论的创始人指出:技术系统的进化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同生物系统的进化类似,技术系统也面临着自然选择、优胜劣汰。
  赵敏解释说,每个技术系统的进化,都要经历四个阶段: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这四个阶段完整地描述了这个技术系统的生命周期。例如,在汽车这一技术系统中,汽车的速度、安全性等都是其重要的性能参数。以汽车的速度为例,可以得到如图所表示的S曲线。
  由于在社会系统中存在有一些诸如法规、标准等特殊的规定,并且在自然界中存在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因此技术系统的发展必须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即技术系统的扩展是有极限的。
  比如目前汽车“速度”的进化已经进入了成熟期,车速已经够快了,道路也足够好了,关键问题已经不是车能跑多快的问题,而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车速必须要予以限制的问题。至此,汽车速度在发展上已经接近了一个发展极限。而汽车的其他很多参数———例如安全性、操控性、环保性等性能参数,则仍然处于成长期阶段,还有许多可以开发的余地。因此,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