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ECFA时代产业政策
2010-6-8 9:27:22
ECFA为台湾参与经济全球化之一部份,既可藉此排除经贸竞争压力,更可突破市场狭隘与资源局限之威胁,形成吸引国际投资之优势。固然签署ECFA会对台湾整体经济、产业、人才等带来程度不一的冲击,但亦可为台湾产业带来转型升级的契机。为此,在后ECFA时代,除了需要政府落实辅导救济措施,协助受冲击产业发展及转型,亦应透过产业政策之协助,让台湾产业趁势而起,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找到产业版图新定位,以提升台湾于全球发展之关键地位,进一步厚植台湾于全球经济实力板块。
随着全球区域经济整合不断,产业洗牌重组进程加快,台湾产业所面对的是全球的竞争。而台湾自2002年加入WTO以来,产业政策便以协助台湾厂商升级转型,并因应全球化挑战为主要的目标。然而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对台湾之冲击相对较他国严重,虽然金融海啸的肆虐已逐渐褪去,惟全球贸易量仍未见大幅好转,台湾产业在此等环境下难以获得进一步成长动能。而随着两岸经贸交流自80年代起蓬勃发展,时值今日,双边经济及产业价值链重要性与日俱增,是故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之概念浮出水面,并于2010年1月26日就协议名称、基本架构、双方商谈工作机制建立等问题,由台湾与大陆双方初步达成共识。未来,台湾应注意大陆拟定之策略与对未来两岸ECFA互动的可能情境,尽早规划ECFA签订后的商品,以及服务业市场「自由化」、开放大陆来台投资之进程,以稳健因应可能带来之挑战;此外,面对后ECFA时代下,更应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及早擘划台湾产业政策。
经贸合作全球化趋势
目前台湾产业面临的课题,首要即是全球化、区域化时代下,面对国际区域整合的逐渐成形,因而使得国际竞争环境之条件恶化。此外,台湾关键产品与技术仰赖进口,并且缺乏品牌与通路,使得附加价值创造能力低,亦不利所得与生活质量的提升。而过去追求规模经济所形成的资源耗用,将使得未来转型为绿色成长显得窒碍难行。由于台湾为外销导向,因此国际市场之布局实可视做产业朝国际化发展之重要敲门砖,因此攸关区域整合的成形,使得国际竞争环境益发竞争,将不利台湾经贸全球化,ECFA之签订或将帮助台湾面对全球化潮流。
台湾自2002年加入WTO,除参与WTO杜哈回合多边谈判,亦积极寻求与其它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Free Trade Agreement;FTA)。过去台湾于全球之经贸战略思维,主要在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改善投资环境,并同步推动对外经贸连结与拓销为主轴。随着「东协加一」、「东协加三」等区域贸易协议逐渐成形落实,东协出口大陆关税降至零,台湾产品出口大陆与东协,将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引发台湾产业被边缘化之疑虑甚嚣尘上。而面对逐步正常化的两岸经贸关系,如何在深化过程中确保台湾产业未来分工及竞争优势,以及主体发展性,为近来备受关注之议题。
另一方面,面对中国大陆于上世纪末的崛起,对于以外贸为导向的台湾,如何运用大陆资源与市场,确立台湾于东亚区域关键地位,进而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大陆在台湾与东亚区域经贸连结的蓝图上,着实占据关键位置。基于大陆在亚洲的关键性、台湾在两岸分工的重要性,以及台湾相对东北亚国家在大陆布局的优势性,应透过与大陆共同生产、跨国企业双边合作,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积极开展两岸经贸发展之全球化布局,并推动台湾成为高附加价值制造中心,进而致力成为亚太企业在大陆进行企业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枢纽。因此,台湾有必要重新思考调整区域之经贸战略,若能善用地缘优势,扮演进入大陆及东南亚市场门户,紧密结合大陆、东亚市场,吸引跨国企业在台投资,便可望于亚太经济或东亚经济圈内寻找到立足地位。
国际产业发展趋势转变
由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