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并不是强 以质立足才是效益之本
2013-5-22 8:41:52
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进步加快,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成绩巨大而令世界瞩目。但是,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我国已持续30多年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显露出许多不足和问题,不协调、不均衡、不可持续的矛盾相当突出。严酷的现实说明,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尽头,丧失了活力,亟待加以转变。
  在过去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由于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全国普遍滋生了一种片面追求速度、不讲发展质量与效益的不良倾向,眼睛只盯着数量而忽视质量,“以大为傲、为美”、以为“大就是强”。从今往后,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树立广义质量观或者说泛质量观,大力培育和倡导质量文化,逐步形成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自觉地走质量兴业、质量强国之路。
  树立广义质量及大质量观
  从经济社会的广阔角度看,质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质量安全是全民大事、产品质量必须是“零缺陷”、质量维系企业生命、质量就是效益、质量是品牌的根基、重视质量是兴国强国的必由之路。
  关注质量、重视质量的经济社会意义,不仅在于质量和安全可靠性的费用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高,而且还在于,质量同整个国家的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水平相关联。产品与服务质量既是决定企业强弱、企业发展和企业经济实力、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也是一国竞争能力和经济实力的关键因素。
  通常的、广泛意义上的质量,是指客观存在之事物(此处所言事物既包括“事”,也包括“物”,以下此类概念与此相同)的特性或特征、品质或禀性、禀赋等,其一般的定性评语,是优劣、好坏或“平平”。如今,人们对质量的认识已不再限于硬件的实物,而是已扩展至软性的行为举止及抽象的行为模式(如发展方式等)。甚至连人本身也有个质量(即素质或品性等)问题,而且是人类社会最重要、最基础的质量,是决定与人相关联事物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拥有和具备广泛大质量观,是实现和保证相对广义质量和狭义质量目标的基础与前提。
  充分认识质量的重要性,还必须大力倡导广义质量文化。所谓广义质量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以特定群体或民族的文化为背景,社会上人们对于广义质量的认识、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以及由此而影响或支配针对质量的行为举止或模式、相关的技术知识、管理思想、法律制度与道德规范等,基本上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这种文化好似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质量水平和发展进步。
  深刻理解狭义质量观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平时脱口而出的质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某一个物件的质量,而较少指学术研究上的绝对广义质量和相对广义质量,即狭义质量。所谓产品质量,系指某种产品适应社会生产或生活消费特定需要所具备的特性,是产品使用价值或效用的具体体现。换言之,质量优劣好坏,决定某一单个产品价值或效用的高低,对生产者正面和负面的影响都很大。
  狭义质量,主要包括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两个方面的内涵。内在质量,是产品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诸如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其主要决定产品的效能和存在的意义。外观质量是指产品的外部属性,例如式样、造型、色泽亮度等。如果将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相比较,那么前者是主要的、基本的,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内在质量,外观质量才有意义和价值,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在对待产品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方面,有两种倾向都应加以注意。过去,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市场上的商品花色式样都很单调,不太注重外观质量,给人的视觉印象多是“傻大粗”和“千篇一律”。而如今在某些方面,则似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