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能制造的创新:中国企业的机遇
2022-10-12 7:33:15
智能制造是当今全世界最受瞩目、对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创新领域之一。
智能制造的浪潮席卷而来,中国企业是否具备完善的转型条件?如何正确把握时势,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科技创新?
“天时”:当下智能制造业的创新时机
管理学理论中,时间是衡量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的创新事业来说,一个恰当的时机必不可少。经济、科技、管理等各领域都存在这一规律:某个行动是否能够取得期待的结果,其所发生的时间因素显然不可忽略。比如,组织架构上的科层制只有在企业所应用的技术和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会流行、有效;智能制造也只有在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达到相当的水平时才可能发生。
如今的“天时”正是中国企业迈向智能制造、实现创新的良好条件。中国企业的创新“天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产业革命契机:智能制造处在“风口”上。当前,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讯、大数据等技术,正在掀起新一代的产业革命。不同企业进入同一个新行业时,原始技术积累的作用不如在行业稳定发展期重要,所有企业的起点相差不大。反之,如果行业仍然在线性发展,后来者则很难超越此前的成功者。正在发生的智能制造的产业革命机会,第一次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比肩国际最前沿的机会。
时机对企业创新事业的发展极为关键,一个创新举动,过早则无法赢得市场的认可或者上下游的支持,过晚则无法争取充分发展的空间。美国NCR公司早在90年代就开始推广网络支付业务,但当时客户对因特网交易模式的信任度不高,加之网络速度缓慢,NCR公司的创新业务难以被客户接受,公司因此于1999年暂停了相关业务。巧合的是,不久之后,美国网络通信服务开始迅速腾飞,用户对互联网的接受度也逐渐扩大,NCR与环境的机遇擦肩而过。
经济发展和行业升级带来的机会对所有企业都是平等的,但是要做出战略决断仍需要企业的知识和智慧。“天时”带来的行业洗牌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这需要企业具备战略眼光。
第二,教育,特别是科学与技术方面人才的积累。中国目前积累了有史以来最丰富的人才资源,这些人成为从事创新的中坚力量。从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人数来看,1949年仅22人,1999年增至594人,2019年达到2857人。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75年,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有3.85亿人。教育方面的积累会逐步体现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
中国不仅在理工科教育上发展迅猛,中国人才还具有很高的国际化程度。此外,企业需要根据自身需要,安排员工、干部进一步参加培训,也有的企业向商学院定制高管的培训。
第三,国际上非正常的竞争倒逼自主创新的决心。在全球化高歌猛进40多年后,中国企业对进行自主创新必要性的认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除了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基础研究之外,国有企业具备资源丰富、优秀人才集中、业务平台宽广、技术积累深厚等优势,也要在自己的业务领域大胆探索科技创新的路径,与从事基础研究的相关机构密切配合,解决新成果的实验、测试、工程化、系统化等关键问题。
在当前国际局势下,国有企业应该将在本领域突破技术前沿作为支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这要求国有企业具有双元性,既能满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重要需求,又要在科学技术领域实现创新和突破,并布局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国家的安全和繁荣。要实现双重目标,国有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学习世界一流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激活组织内的创新单元、高效地进行组织资源配置、打造卓越的组织能力。
第四,经济发展积累了创新所需要的资源投入。通过研发实现产品和工艺的创新,是企业进步的重要手段。但是,研发投入大而且成功率低,需要国家和企业具备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首页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