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工业发展新局面:海西支撑集群挺进

日期:2007-04-23  来源: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作者:cfmif  点击:
编者按:海峡西岸势如虹。随着海西战略的实施,我省工业经济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健康快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宏观环境趋紧的条件下,奋力爬坡,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为海西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实属不易。对此,省委书记卢展工做出重要批示,指出“这其中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也值得大力的倡导和宣传”。

  本报今起推出“又好又快发展工业”系列报道,梳理、总结近年来我省推动工业发展的经验,希望能对今后各地发展工业、推进海西建设提供激励和借鉴。  

  踏着春天的脚步,气势如虹的海西建设画卷,铺展着动人的图景。作为海西九大支撑体系中的工业经济,是其中亮丽的色块。

  2006年,我省工业实现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1840亿元,总量规模处于全国第9位。1990年,这个数字还只是区区531.48亿元;仅2004年至2006年这3年间,规模工业产值就从4953亿元增长到9992亿元,翻了一番。

  近年来,我省工业实现了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的协调发展,在技术升级、结构调整中深化内涵,在外延拓展、存量扩张中优化结构,以集群挺进的方式促进产业集聚,有力地拉动了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为海西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劲的产业支撑。

  新春的1月14日,省委书记卢展工亲切会见了企业家代表,盛赞道:“雄风依然在,豪气冲云天。”

  省长黄小晶寄望工业在海西建设中“挑大梁、急行军、快升级、大平台、优服务”。

  国家发改委运行局认为,福建工业发展有特色,也有很多经验。

  确实,在高速发展中,福建工业一路演绎着“又好又快”。

  优化结构 提升产业竞争力

  数字足以佐证,我省工业在量的扩张的同时,实现了质的提升。

  2006年,我省实现工业增加值3280亿元,增长16%左右;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7%,较上年提高4个多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425亿元,增长9.18%。

  2006年,我省轻重工业比重达到45.4∶54.6,工业重化进一步提高。省委党校产业与企业研究院院长陈明森认为,重化工业发展速度加快,是我省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显著特征。10年走了三大步——1995年,轻工业的比重为59.7%,2002年为50.5%,到2005年,重工业比重超过了轻工业。

  同时,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持续增长,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电子及通信设备、生物工程、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形成群体优势。

  重化工业、支柱产业、高新产业的加速度,凸显我省工业结构日益优化。同时,从外延的拓展到内涵的深化,我省工业已迈上质的提升之路。

  正如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所言,名牌战略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切入点。自2004年以来,我省中国名牌产品数量连年倍增,从2003年的8个增加到2006年的76个。中国驰名商标49件,国家免检产品88个,均列全国第五。

  不断攀升的数字背后,是许多企业从产量竞争跨入质量、品牌和文化竞争时代的故事。许多企业争当行业龙头,引领行业标准。在2005年获得中国名牌的33家企业中,有10家是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起草者。七匹狼公司已成为夹克衫国家标准唯一参与制订的企业。

  自主创新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自觉行动。2006年,全省工业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经费11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全省开发新产品26489项,比上年增加2363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分别达到12家、123家、10家。

  品牌战略和技术创新的效应之一是,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加快了。南孚就是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案例。

  南孚早期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人才匮乏,固定资产不到200万元。1992年,引进第一条生产线,开始学习设备仿造。到引进第二条生产线时,不仅消化吸收,还改进了生产线技术,运转效率更好。如今,南孚培养了技术人才,创新了设备,已成为我国碱性电池行业设备提供和产品技术的领跑者。

  同时,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新突破,星网锐捷、福大自动化等开发的嵌入式软件在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让原本没有“大脑”的机械实现了智能化。据统计,目前我省4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设备和流程,工效提高3-8倍;35%以上的轻工、化工、建材、制药、冶金、筛煤、林产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产品质量平均提高20%以上。

  工业增长质量提升的另一表现是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比如,昔日成为公害的“地沟油”,经卓越新能源公司巧妙处理后,变成了高标准、无污染的生物柴油;

  比如,废旧轮胎经过精炼后生成再生胶,用于制作汽车轮胎,三明高科橡胶公司让废旧轮胎重新“转”起来;

  比如,以全国钢铁行业0.5%的资产,生产出全国1%的钢铁,创造出全行业2%利润,“平原木匠”三钢集团越走越好……

  集群挺进 释放产业支撑力

  继全球最大照明企业飞利浦照明集团同厦门市、厦门大学签署共建半导体照明实验室协议之后,2005年,世界第三的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制造商台湾友达光电落户厦门,在翔安建立在大陆的第二个制造基地。作为4家首批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之一,厦门光电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在全国率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这是我省工业集群挺进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我省已初步形成大小产业集群约60个,总产值3000亿元以上。去年,全省32个重点产业集群产值增长2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3%左右。

  福建工业,正以集群挺进的方式,从沿海到山区,释放着产业支撑的力量。

  在沿海,以纺织服装、鞋业、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优势产业迅速集聚。如晋江,产业集群已聚集企业6300多家,年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5%。

  信息产业也向沿海集聚发展。以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为龙头的软件产业,以厦门为集聚地的光电产业和钨产品加工业,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莆田液晶显示产业基地,漳州智能小家电产业园,以条状形式集中分布,集聚效应显著。目前,福厦沿海5个设区市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占全省的97%。福厦沿海地区因此列入全国首批9个信息产业基地,具有国际竞争力。

  石化、钢铁、汽车等重化工业项目也纷纷向沿海临港集聚。以湄洲湾和海沧为中心的石化工业,以福、厦为中心的汽车工业,以及修造船、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等,构成投资规模大、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带动性强、产业集聚明显的临港工业雏形。

  按照专项规划,我省正依托六大港湾,构建“一区六基地”的临港工业空间布局,形成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港口区、产业区、城市群有机结合、布局合理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核心区域。到2010年,临港工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以上,2015年达60%以上,基本建成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专家认为,临港工业的发展,将使物流过程衔接更紧密,最大限度节约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和港口城市的繁荣,加速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在工业的集群挺进中,山区悄然承接着沿海产业的辐射和转移。

  长泰成为厦门紧密型战略协作伙伴,一批企业把总部设在厦门,车间建在长泰。几年来,长泰县从厦门引进项目145个,投资总额46.5亿元。目前,长泰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球类体育用品生产基地;

  长汀腾飞经济开发区,聚集着168家纺织企业。6万多农村劳动力经过免费培训,成为产业工人。长汀县县长卢德明说,纺织业已成为长汀的主导产业。2003年起,长汀大规模承接沿海纺织业的转移。目前,安踏、利朗、李宁等知名企业都在长汀设厂;

  ……

  工业支撑 百业俱兴兴海西

  省委书记卢展工说,海西建设,首要的是工业的支撑。

  的确,工业的增长,大大缩短了我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工业对我省经济的支撑和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2006年,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6%,较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45%,高于上年1.7个百分点;据快报统计,第二产业提供的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47%。

  高速增长的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更有力。在闽北,初具规模的海峡林产工贸城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竹木资源是闽北一大优势。但以前,林产加工多局限于物理加工,企业零散,产品档次低。如今,用松脂加工樟脑,用山花香料提取香精,已不鲜见。占地1万亩的海峡林产工贸城,集林产加工、贸易、信息服务为一体,立志打造林产业集中区。林产工业的发展,几乎把当地竹木价格提升了一倍,农民种林积极性提高了,自发修设的便道就达200公里。用建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建东的话说,农业增效了,农民增收了。在黄坑镇,100多家林产加工企业吸纳了2000多名农民工。

  工业的发展,带旺了城乡市场。去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5亿元,增长14.5%,比全国高出1个百分点。产业集聚与市场发展良性互动。近年来,泉州建成服装、建材、茶叶等20个有地方产业特色和较强集散能力的大型专业市场。

  工业的发展,带活了物流业。DHL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和沃尔玛等跨国连锁零售企业,中外运等国内龙头远洋航运企业先后进驻福建。省内传统运输企业,如省交通控股等纷纷向第三方物流切入。同时,泉州奇龙、福州宏捷等民营物流企业迅速崛起。

  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闽台经济的有机融合。截至2006年12月,我省累计实际利用台资110多亿美元。福州、海沧、杏林、集美四个台商投资区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台资成为福建吸收境外资金的第二大来源。

  而且,闽台产业合作已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机械制造、精密仪器、电力电子等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台资企业为骨干的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产业,成为福建的三大主导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产业链不断延伸。电子行业以冠捷电子、捷联电子为龙头,形成华映光电等一大批配套企业;机械行业以东南汽车、金龙汽车为龙头,带动近百家配套厂商……“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及实施意见提出,要在十大重点行业加强闽台产业对接,加速发展主导产业,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工业的发展,为加强闽台产业对接和更大范围的闽台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同时,闽台产业对接,促进了福建工业的成长。这种良性互动,正构建起强劲的产业支撑体系,为海西建设发力扬鞭。

  回望过去,工业高速增长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的运筹帷幄;是各级各部门的合力凝聚;是担负工业发展组织职责的工业部门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

  几年来,我省工业部门在把握宏观与微观结合的中观上着力,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积极转变行政职能,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制定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行业发展规划,结构调整意见、保障引导计划等,通过公共平台提供有效服务,由此迎来我省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稿件来源:2007年2月25日《福建日报》(记者陈晓燕吴孝武赖文忠)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5815.562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