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会报道:日前,由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委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通用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一汽技术中心、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哈飞、奇瑞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的《中国汽车整车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研究报告》正式发布。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汽车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已经彻底摒弃了以“模仿”和“引进技术”为主的模式,开发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调查发现,当前在我国汽车整车企业内部开发时间均值为15.5年,比采用引进技术再开发、联合开发和委托开发方式的时间都要长,合资企业内部开发的时间均值也达到10年。这表明,我国汽车企业一直以来都没有停止过自主开发的步伐,自主开发始终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引进技术再开发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功不可没,而消化吸收能力是决定能否实现在引进基础上再提高的关键所在。
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轿车和SUV生产企业的产品开发程度高于其他产品类企业,载货汽车生产企业的开发能力水平总体好于客车生产企业,而改装车生产企业的产品开发程度最低,且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当前,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动机和电子控制系统开发程度最为薄弱,而且不同汽车总成的开发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但“联合开发”和“内部开发”已成为主流开发方式。“对许多汽车企业而言,联合开发和委托开发是我国汽车企业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严格的强制性标准而采取的行动,这一方式为企业赢得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会在今后被继续采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宁表示。
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汽车企业产品开发能力提高的最关键因素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研究报告表明,在资源因素中,资金资源和供应商资源拥有情况相对较好,产学研合作资源最为缺乏。这说明资金已经不是影响产品开发的最关键因素,在当前情况下,如何用好有限的资金、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显得更为重要。
汽车产品开发是一系列具体、细小技术和能力的集合,而一个新产品的产生,是由创新决定的。因此报告建议:在企业层面,应集中各种资源,加强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的基础建设,抓住管理中的核心因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让所拥有的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行业层面,建议以“产”为龙头,推动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调动更多的有技术专长的中小企业为汽车企业产品开发活动服务。在政策层面,建议加强对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建设的支持,继续加大对行业具有扩展、带动意义的共性技术研究,发挥好标准和政策对企业发展的引导作用,让更多的资源更有效地向企业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