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南安机械装备制造业捷报频传。自去年跃升南安第一大出口产业后,今年上半年机械装备制造业再次交出漂亮成绩单:完成规模产值111.2亿元,同比增长25.3%,增速处于全省较快水平。机械装备产业已成为继石材陶瓷、水暖厨卫、鞋服轻纺之后,南安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板块。
南安机械装备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近两年来南安市委、市政府积极抢抓中央与福建省扶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注重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实现机械装备制造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政府重视 部门搭桥 自主创新蔚然成风
2012年是福建达宇重型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自2008年建厂以来收获最为丰硕的一年,公司自主研发的数控轧辊磨床产品不仅打入了宝钢、中铝等大型国有企业,还被有关部门评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对此,达宇重机总经理陈伟坦言:企业从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遵循着自主创新的办厂原则,并将其融入于发展的“血脉”。2010年,达宇重机召开科技大会,确立了自主研发数控系统的方向。不久前,DYMGK微米级高性能磨削专用数控系统的研发成型,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后,应用自己研发的数控系统核心技术生产的MGK系列产品,不断赢得大量市场订单。
在南安,类似于达宇重机这样依靠自主创新研发新产品,并一举占据市场的装备制造企业越来越多。群峰智能机械股份公司生产的建筑垃圾破碎机,能把整块建筑垃圾破碎成粉末或颗粒,取代制造混凝土的天然细沙和碎石,将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再利用,破解了建筑垃圾填埋堆放的苦恼;巨轮机械公司生产的SPG系列自动磨机采用PLC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液晶触摸屏进行人机对话,真正实现智能化控制,同时这款新产品设有磨头自动避让和板形记忆功能,并配置磨料磨损报警装置,大大降低了磨料的消耗;成功机床目前是国内三家可生产直径达6.3米的数控立式车床的企业之一,该公司研发生产的“CK5235双柱数控立式车床”获得了“福建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填补了我省空白……
南安装备制造业硕果累累的背后,离不开南安市委、市政府不断健全激励创新机制、持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一系列扶持和鼓励“动作”,使“创新南安”的发展道路愈加宽广和顺畅。据了解,近年来,南安市以优化创新环境为切入点,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该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和创新潜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除此之外,南安市科技局也积极当好“科技保姆”的角色,围绕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主动向社会公开征集产业技术创新需求项目,并组织推荐企业申报各类上级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和扶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的创造水平。
贴近市场 加速技改 企业研发制造再提速
新产品有了市场的同时,南安装备制造企业也紧跟着市场的需求,完成定制化的自主创新,这样的“订单式”服务,使得企业的发展路子越走越宽。
“瞧,这是我们企业建立的微信业务群,业务员在与客户的接触中,遇到技术要求便可以直接反馈给群内的技术代表,然后第一时间组织攻坚。”巨轮机械公司副总经理蔡建华拿起手机向记者演示,他告诉记者,如今市场竞争激烈,已不再由卖方来决定产品,买方需求逐渐成了企业开发产品的导向,企业只有不断地自主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对此,南安装备制造业协会秘书长黄卿旺深有感触,他表示,如今的南安机械装备制造业分工很细,密切跟紧市场需求变化,新产品一批跟着一批。比如说,以研发“工作母机”见长的成功机床公司,已经开始按客户要求来设计专用机械;专注生产个性化定制产品“大块头” 轧辊磨床的达宇重机公司,一套成品生产周期长,如今也开发出“小产品”——高精度无心磨床,填补产品空当。
贴近买方的需求,此举无疑考验着企业的创新能力,记者不免疑惑:如果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如何解决买方所提出的技术难题呢?对此,黄卿旺认为,近年来南安企业越发注重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产学研的深度对接也令企业有了雄厚的技术力量。此外?南安科技局等部门也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光电产业泉州(南安)产学研对接暨“蓝火计划”推进会等科技交流活动,深化企业与高校、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科技交流合作,对接转化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高新技术成果,使企业与专家间的互动更为紧密。
除了转变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位,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在用工紧张和外部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南安装备制造业还刮起了一股“技改之风”,纷纷淘汰旧式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及自动化设备,谋求生产提速。
“用数控设备加工汽车配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产品的加工精度和成品率也大大提升。”在位于南安滨江机械装备制造基地的闽达机械车间里,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游强对去年购进的数控专机兴奋不已。他向记者介绍,从2009年开始,企业逐步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数控专机和数控机床的引进,原本一个工人只能操作一台机器,而更换了数控产品后,每个工人就能完成两台机器的操控,这无形当中就节约了昂贵的人工成本,并且稳定了产品的质量。此外,该企业还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装夹具,将原本一天只能铣100件零件的工作量,提高到每天500件。
走出去 请进来 “产学研”为创新加码
企业要发展,人才要先行,如今的南安,早已聚集了众多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为企业的自主创新作出贡献。
不久前,南安闽机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校企合作的“机器人自动研磨抛光项目”正式启动。此次合作的源头,是今年6月南安科技部门协同组织南安装备制造业人士,带着23项技术需求,奔赴哈工大实现批量对接。正是当时的合作,才有如今哈工大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李志成以企业技术人员身份进入闽机机械,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坚。
对于此次合作,闽机机械人事负责人吴灿秋寄予厚望。他说,闽机机械于去年引进意大利机器人抛光技术,意欲升级南安水暖业生产线。不过,在这次自动化升级革命中,闽机碰到了机器人控制技术方面的难题。“这方面的人才南安并不多,国外合作厂商又不可能一直提供技术支持,将院校的专家引入企业,这才是大势所趋。”吴灿秋说,哈工大在自动化控制和机械工程领域造诣极深,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实现技术转化,能使双方的需求形成良性互补。一方面企业能够弥补技术力量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专家也能通过对国外机器人抛光技术进行学习、吸收、消化、再创新,实现技术本土化。
类似于闽机机械这样,引进高层次人才长期驻扎企业的合作模式正逐渐在南安装备制造业推广。这不仅解决了企业在生产制造当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也减轻了企业在研发成本中的经济负担,同时为南安企业引进不少科技人才,根除了长期以来困扰南安装备制造业高级科研人才留不住、一线技术操作工难招到的“顽疾”。
据介绍,在高端人才引进上,南安已从全国各地的名牌高校、科研院所引入20多名博士后。这些顶尖人才活跃在天广消防、闽发铝业等10多家品牌企业和规模企业里,成为推动南安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此外,根据南安相关部门的规划,到2015年,南安将建成20个左右的产业人才高地,其中力争3个入选“海西产业人才高地”,10个入选“泉州产业人才高地”;培养20名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显著、业内广泛认可,在泉州、省内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领军人才。
人才的涌入引发了南安科技创新的井喷。2012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截至今年10月,该市2013年的专利授权量为2928件,比增15.5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82件,比增22.39%,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件,专利申请和授权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质量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