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努力推进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 ——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蔡惟慈

日期:2018-06-20  来源: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作者:吴 言∕文 何海翔∕图  点击:
             2018年6月18日,第十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蔡惟慈,应邀在本届6•18专场推介会之一的“福建省智能装备技术成果推介对接会” 上作主题演讲《聚焦不平衡不充分处发力,加快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6月19日上午,蔡惟慈同志返回北京前,在他下榻的福州西湖宾馆贵宾楼接受了中国海峡机械网记者的独家专访。
      蔡惟慈同志在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历任原国家机械工业部计划司司长、原国家机械工业局总工程师,现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和特别顾问;他长期从事我国机械工业行业规划和发展战略研究,参与过多项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对我国机械工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战略有较深研究。
       蔡惟慈同志告诉记者:中国机械工业是否由大变强,取决于高端机械的品牌能否为市场所认可。这是最直接而关键的观察点。所谓质量发展,必须落实到这一点上。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之一,是较快的优势品牌成长度。就全行业而言,品牌“优势”必须与国际同行比较。要制定计划,瞄准当前市场供给“不充分”的“短板”产品,像济南二机床那样,啃骨头、攻难关,将高端产品的“短板”变为能充分满足用户需求的亮点,持续扩大内资机械产品在高端市场中的份额;并争取成为世界级的“隐形冠军”。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之二,是较高的经营效益和效率。“高质量发展”理应做到利润的增长快于主营收入,主营活动所产生的利润增速不应低于利润总额的增长,工业增加值率、主营收入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衡量经营效率的指标应逐年稳步提高,逼近工业发达国家的同行水平。
       蔡惟慈指出: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之三,是较好的产业结构和业态模式。1、行业结构:一是加快汽车、仪表、机床、农机等相对较弱的行业升级,提高其在国际同行中的地位,改变巨额逆差的现状;二是实施强基工程,改变基础严重落后于主机的面貌,实现均衡发展;三是与时俱进,努力培育机器人等新兴行业,争取进入世界前列;四是随着市场需求变化,相应调整传统行业原有格局。2、产品结构:要削减过剩产能,增加短板产能,改变高质量、高水平、能最大限度满足用户最终需求的系统解决方案的高端供给“不充分”的局面,并以此实现附加值的增加。3、技术结构:无论是研发还是产品技术,也无论是制造技术还是管理和服务,都要积极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技术,智能化要成为机械工业技术升级的主导方向。要谨防在新技术潮流和产业变革中落到世界同行后面。4、企业结构:一方面要支持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另一方面,更要关心和扶植“专、精、特”的小巨人企业成长,尤其要大力培育为世界所公认的行业“隐形冠军”。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我国机械工业离“强”就不远了。5、进出口结构:国际贸易方式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升级,由单机出口向成套出口、工程承包和国外设厂等方式升级,出口产品档次也要不断升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升,出口市场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升级,进出口贸易顺差持续增加。2010年以来我国机械工业基本保持了上述势头。6、资本结构和体制机制:要以能否激发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为衡量标准,继续深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取向的改革和开放。7、人力资源结构:要克服时下盛行的见物不见人倾向,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育。从当前的现实矛盾考虑,建议特别要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工匠队伍”的建设。8、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主要是:智能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 以此加速行业发展新动能的成长。(1)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2)发展服务型制造,由“卖产品”走向“卖服务”。
       蔡惟慈最后强调: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之四,是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有:企业积累能力、、创新投入能力、绿色发展能力、人力资源支撑力。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之五,是较好的产业规模成长势头。“大”是“强”的构成要素之一。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装备提供方——机械工业的增长速度不能低于工业平均增速。多年来,机械工业增速一直快于GDP,也快于工业平均水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机械工业仍应保持较好的产业规模成长势头。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57694.171 s, 2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