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厦门智能制造之路:转型(中)

日期:2020-08-18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工业报 邓文龙 通讯员 孙怡  点击:
       2019年,工业纪录片《厦门制造》曾让笔者印象深刻。该纪录片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面对市场需求快速变化以及国外对产业高端技术的严密封锁,厦门工业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勇于创新精神,在逆境中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挑战和产业难关,最终走上自主创新和产业引领之路。
       带着对厦门工业人的一份崇敬,2020年7月,笔者来到厦门走进制造企业、软件供应商以及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通过与企业高管、技术专家以及工信局领导深入沟通,了解在全球新一轮工业转型升级浪潮中,厦门智能制造的总体推进思路、产业现状和未来方向。
      勇立潮头的厦门精神
   “厦门中小企业的进取心非常强,永远在担心思想落后于人。在碰到困难时,他们会第一时间寻找技术、工具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厦门工信局领导对当地中小企业的评价。
       此次走进厦门与中小企业交流,发现他们普遍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工业持积极态度,并急迫地期待着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撑下,与工业软件厂商、云平台服务商以及本地创新中心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进厦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为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赋能。
       在厦门,工业经济结构以中小企业居多,大多以外向型发展为主。这些中小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的市场竞争,还要应对全球其他国家及地区的产业竞争压力,对全球政策动向十分敏感。
       近年,面对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转型压力,厦门中小企业在市场拓展上也碰到了一些困难。同时,面对人口红利消退以及不断上涨的人力、原材料成本,企业必须通过技术手段革新低效的生产制造模式,并重构产业竞争力。然而,在尝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小企业却面临着比大企业更多的挑战。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利润低,面对动辄数百万甚至几千万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费用,显然无力承担。不仅如此,根据此次深入企业走访调查发现,厦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底子薄、数字化基础弱以及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但即使是存在各种挑战,厦门中小企业仍然选择与政府、技术厂商积极协调沟通,希望能集合多方力量支持,从政策入手,以技术为手段,化解当下产业发展以及转型过程中的难题。
       针对中小企业积极求变的转型意识和变革需求,近年来,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不仅加大了对本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还与华为联合成立了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并搭建了“制造云”和“软开云”,依托平台的开发能力以及产业生态伙伴,积极组织厦门本地及区域外的工业软件企业到厦门落地,支撑广大中小企业上云。
智能制造转型在路上
       走进厦门中小企业,笔者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转型?转型的痛点是什么?上云能解决哪些问题?下一步的目标在哪?
       为什么要转型?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答案。这次走访了一家企业,专门做铜质水龙头,他们的产品一直占据着产业链最高端。铜质水龙头对打磨工艺要求极高,都是依靠人来完成。培养一名合格的打磨工艺师傅,仅培训就需要三个月,上岗后工资待遇也非常高。由于这类工种紧俏,成熟的工人很容易被其他企业高薪挖走,让企业心血付之一炬,并不断拉高用工成本。更大问题在于,春节期间很难安排这类工人加班,严重影响外销订单交付。
       2016年,这家企业开始尝试用“机器换人”,通过搭建自动化生产线解决用工紧缺、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但在推进过程中,出现过一个小插曲。由于机器人厂商只提供机器和系统,不针对特定工艺做应用开发。为解决最后一个问题,企业在厦门机器人超市对接上了开发需求,通过委托第三方对打磨工艺需求进行应用软件开发。
       通过机器换人,这家企业不仅极大地缓解了用工需求,也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通过对机器状态、工艺参数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企业还能针对设备能效、工艺流程做深度优化,进一步实现提质、增效和降本。
       这是一个典型的机器换人案例,它给笔者的启发是:企业长期存在的人力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专业经验靠传承等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加以解决。
       但是,如何在有限资金投入前提下,支撑中小企业的急迫转型需求,进而推动厦门工业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经过实践和探索,厦门政府提出了三步走方案:上云、用数和赋智。
       通过推动企业上云,将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数据积累下来,为数据分析、挖掘、建模及时监测经营管理的运行状态和发现经营管理中的关键规律创造条件。在掌握状态和发现规律之后,再采取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最终实现降本增效。
       对于推动企业上云,2018年厦门就已经开始提前布局,并决定成立华为DevCloud创新中心。经过两年的前期筹划,今年7月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并正式对外发布了两朵云,即面向企业上云的“制造云”,以及面向工业软件上云的“软开云”。目前已经有30多家行业解决方案在平台落地,超过400多家企业上云,不仅涵盖研发、运营、生产、销售全价值链流程,还利用华为云ROMA技术实现了平台间的业务集成。
       例如,厦门齐强胜模具有限公司就是通过推动业务上云,直接使用华为云上的卡伦特CAD、杰纳斯MES以及硕橙机器听诊大师,实现了基于云平台的产业设计、生产制造以及设备预测性维护,而且通过华为ROMA平台实现了MES、CAD以及机器听诊大师之间的数据集成。这对提高企业的计划达成率、设备稼动率、提升产品质量以及流程优化都有比较明显的改善效果。
       在厦门捷昕精密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使用华为云MES,让企业管理者能实时查看生产进度,出现任何产品质量问题,都可以实现全过程溯源。以往客户咨询生产进度时,如在外地需要打电话回厂核实,现在通过手机APP直接查看进度。
       在厦门麦丰密封件有限公司,通过推动物流、仓储和ERP上云,实现了三大系统在云平台的数据集成。三大业务系统的数据打通,极大地提升了业务运转效率,并缩短了从下订单、生产排程到包装出货的整个业务生产周期。
       在厦门维博工贸有限公司,不仅直接使用了华为云上的MES系统,而且也将企业自主开发ERDS系统迁移到云平台,实现MES与ERDS系统的数据对接,为注塑生产过程带来了实质效果,尤其在效率提升、品质管控、停机分析等方面效果明显。
       对于为什么推动上云,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企业也显示出高度一致性。
       比如企业无需自己搭建数据中心,也不需IT运维人员,更不需要花大笔钱购买昂贵的工业软件。华为云严选商城有非常丰富的工具和软件,不仅包括智能制造转型所必需的PLM、CAD、CAE、ERP、CRM、SRM、MES、OA等研发设计工具和运营管理软件,还包括工业IOT、智能生产等面向工业智能场景的应用软件。除此之外,高性能计算、数据库上云、容灾备份、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等应用软件和工具应有尽有。更为重要的是,企业普遍认为,云平台的灵活接入和弹性伸缩能力,不仅能极大地降低使用成本,还能极大地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业务拓展需求。
目前,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作为厦门中小企业上云的主要推动方,为降低中小企业的上云成本,创新中心不仅给予中小企业几十万到上百万的上云补贴,也通过与工业软件厂商的合作,由创新中心进行资源总购买,让工业软件厂商给予更优惠的价格,政府方面再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通过多方合作,使上云企业能享受极低的工具及软件使用成本,实现多方的生态共赢。
       以合作共创智造未来
        实践表明,在企业上云战略的推动落实上,厦门政府以及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的尝试是非常成功的,通过业务上云,大量中小企业正在取得实质成效。
        今年4月,在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启动2020年福建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申报中,多家由创新中心打造的标杆示范上云企业都名列其中。从产业维度讲,以企业上云为切入点,依托华为云软开云和制造云,使得制造企业、工业软件企业以及华为云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合作闭环,即支撑了厦门本地软件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成功实践企业上云的基础上,下一步的思路是什么?政府给出的方向是,帮助企业用好数据,为智能化升级赋能。企业提出的需求是,将平台能力向工业现场延伸,打通IT与OT的数据隔阂。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融入AI、5G、大数据等技术能力,深化智能制造转型。
        然而,作为智能制造战略执行方和推动者,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的思考必须更加全面深入,既要具备可操纵性,又要具备实践的可行性。
       目前,创新中心工作仍然是推动更多中小企业上云,并积极邀请厦门本地工业软件厂商以及华为的软件合作伙伴在创新中心的云平台落地,依托华为软开云不断丰富严选商城工业软件服务生态。
        随着企业从数字化向智能化推进,业务能力向工业现场的延伸,华为未来的重心将集中到对工业现场的数据采集、连接以及分析能力的产业布局。比如邀请更多的工业IOT厂商、系统集成商、工业安全厂商以及智能制造供应商到创新中心云平台落地,让它们能依托华为软开云面向具体的工业应用场景构建智能化应用和方案,打通IT与OT端,实现企业内外部横向纵向贯通。
        在与制造企业沟通中,企业还提到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比如希望能培养更多的既懂工业制造流程,又懂新兴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能准确地评估企业转型需求,并基于技术能力做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在这方面,创新中心也已经与高校、政府以及产教融合机构做好人才培养和输送规划。其主要模式是,通过对产业端的人才需求进行画像,由华为等领先企业提供对应的技术体系,产教融合结构做课程设计后,在高校中进行教材推广。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参加产业端提供的项目实践提升自身能力,最终匹配企业的人才需求。
       华为始终认为,无论是上云、用数还是赋智,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不能依靠一家或几家厂商的技术力量去推动,而且需要所有的厂商都行动起来,从企业转型需求的所有环节入手,打造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作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黑土地,华为的定位非常明确,只提供底层的基础硬件、开发平台,通过硬件开放、软件开源,为千行百业智能制造转型赋能。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136387.359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