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说走又不走了,自己找了个台阶,就直接下了。一场矛头指向中国政府并诉诸于政治指摘的商业风波,总算告一段落。
其实,愿意走就走吧,也有一些国外的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做得不好,经营不下去了,黯然离去,这是市场竞争中正常的盛衰兴替,用不着大惊小怪。只不过大多数公司不会像谷歌闹得如此沸沸扬扬:先是高调威胁要退出中国市场,惹来西方媒体发音,一起批评中国,然后政府高官及国会议员也站出来指责,甚至将诉求上升至要求改变中国的相关律法。
谷歌的一场去留风波,让我们有机会证伪三个一直存疑的问题。一是以龙永图先生为代表的观点,“要把外资在华企业当成百分之百的中国企业来对待”———而一个中国企业的思维范式,怎么可能动辄以退出市场向政府叫板呢,可见外资是不是百分之百的中国企业,不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二是以一本畅销书为载体的流行说法:世界是平的———如果真是平的,就不会令中国的市场管理政策及法律常常成为国外意识形态攻击的目标;三是企业都是经济驱动,不涉政治———那基本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现在看来,谷歌之所以没有达到其目的,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在中国没有形成绝对的市场垄断。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69.5亿元,其中百度和谷歌中国两家市场份额之和超96.3%,百度占据了63.1%,谷歌中国占33.2%。据有关报道,谷歌在世界一些市场占有率已经高达90%以上。另一个原因是核心技术方面,也没有绝对控制。这是两条是否受制于人的非常重要的经验。
过去我们常讲,跨国公司到中国来,不是学雷锋的,而是赚钱来的。但谷歌风波提醒我们,跨国公司的赚钱,还要服从它的本国利益和其政府意志,当发生冲突时,他们是宁可不赚钱的。这一点我们往往看不清楚,或者忽略了,而它恰恰是跨国公司骨子里的通病。
讲一个发生在工程机械制造领域、完全不涉意识形态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与推动下,进行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一轮引进,其中对挖掘机等行走机械液压系统技术的引进是在北京某单位,引进的对象是德国力士乐。
时间飞逝,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非但对国际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未能坚持,而且连挖掘机整机市场也在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下,于10年间尽数丢掉。但力士乐在中国市场站住了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挖掘机制造领域,稳坐将液压系统垄断位置。
直到2003年,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开始重拾挖掘机自主研制,其模式是先整机,再配套,关键部件全球采购。在这种模式下,国内以柳工、三一为首的几家挖掘机制造商上得非常快,到了2007年,差不多就有了数千台的量放到国内市场。当年从跨国公司手里,抢出了20%多的市场份额。
中国企业的成长惊动了那些国际对手,一方面他们深知中国制造在性价比上的竞争潜力,害怕重蹈装载机市场几乎全军覆没的前辙,而另一方面它们也承受着来自本国的压力。因为市场的不断丢失,以及成本高企、价格居高不下等原因,德国国内的工程机械制造商接连亏损倒闭,后来他们发现有两家德国的跨国公司是“罪魁祸首”,它们一家向中国企业出售挖掘机的控制系统,另一家出售液压系统,就是力士乐(现在它已在博世麾下了)。由于它们的出色营销,中国企业得以快速生产整机推向市场。于是迫于其国内同行的压力,力士乐在中国市场的供货开始有了上顿没下顿,常常延期交货,甚至经常断货。而作为挖掘机的关键零部件,国内目前还完全依赖进口。此时国内市场需求强劲,国产挖掘机销售火爆,各厂都在扩建上产能,以液压系统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成为卡脖子的要害。
了解内情的人士在描述这件事时,用了“制裁”这个词,“就是制裁中国挖掘机制造企业”。也许这个词不很准确,但意思很清楚,就是扼住你的要害,限制你发展。
可见中国工业企业在竞争和发展中,决不应对使用别人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抱有侥幸心理,甚至幼稚到认为别人的也是你的。
(作者:杨青 《中国工业报》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