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福建,在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中首当其冲。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目的是逐步减少经济增长对国外需求和加工贸易的依赖,通过自主创新、品牌建设、自主营销渠道建设,使增长红利逐步回归国民,增加居民收入以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使经济增长目标回归到增加本国居民收入,使居民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和主要动力。国务院《意见》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部分,专门论述了海西建设在产业调整方面的任务,为福建产业结构调整指出了正确方向。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目的在于使福建产业竞争力从价格优势逐步转移到创新优势上来,使经济增长的收益更多地为本国国民所有,使提供居民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和主要动力。为此,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见》的重大历史机遇,扩大需求推动持续增长,转变方式提升发展水平;增强需求拉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扎实推进产业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在产业发展各方面,产业布局是政府能有所作为而且应当有所作为的部分。福建目前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为泉州、莆田、厦门、龙岩和福州,其余四市的工业化程度都在40%以下。福建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产业都比较集中。自2002年起,福建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因此,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看,产业布局的关键是新兴重化工业基地的布局。我认为,重化工业沿海化布局的趋势,以及我省沿海6个设区市的现有产业布局,决定了福建新兴重化工业基地的首选之地,应是海西沿海地区工业相对不发达的西南、东北两翼,即漳州、宁德两市。
《福建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确定的重化工业,主要有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船舶、汽车、装备制造业,其中值得探讨的是钢铁、船舶、石化三个产业的新型基地布点问题。《方案》对石化工业基地的布局比较明确而集中。船舶及其相关产业的布局,受现有产业基础的限制较多,显得比较分散。船舶产业属于下游产业,其形成势必拉动一系列上游产业,如钢铁、机电、能源等产业的发展。因此,船舶产业的集中区,最好能够综合考虑与之相关的产业群布点的可能,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目前,《方案》提出的4个集中区固然就船舶生产本身而言,都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和各自特色,有些地区现有产能及产出水平已超出具有更大发展空间但尚未充分发展的地区,但是,从发展角度看,有些地区更适宜走特色发展之路,有些地区则可能成为结合多种产业的重工业基地。至于闽西北内陆三市,改革开放后,发展速度尤其是工业化进程逐渐落后于沿海地区。因此,在强调闽西北工业布局必须服从全省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大局的同时,应通过转移支付、对口支援等有效方式,处理好地区之间利益分配关系,使闽西北地区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作出贡献的同时,得到合理补偿,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一方面需要适应福建重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发展新兴重化工业基地,与此同时,福建现有产业的发展与创新,也应当成为海西产业调整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以电子信息、纺织、轻工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猛发展,成为福建的主导产业。它们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是支撑福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的更新换代可以通过建立新产业,并超过老产业,从而实现产业间的转移。这种方式往往伴随着产业布局的变迁。在原有产业已经密集布局的情况下,发展新产业往往成本巨大。因此,产业更新换代就地进行,更为可行而且经济的方式可能是产业内价值链及产品档次的升级换代。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福建产出比重最大的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是:产品生命周期较短,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于其他产业;产品满足的消费需求基本上一致,新旧产品更多的是功能差异,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产品的收入弹性较高,在经济周期中需求变化较大。因此,建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后,其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应的研发为其支持。建立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研发集群,不断地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提供技术创新,使该产业集群不断通过系统集成,推出新产品,是这一产业提高国内要素收益率、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的特点,决定了在该产业需要通过工业研究院等载体,在大学、研究创新群体、企业之间形成研发超市,企业通过研发采购,进行产品系统集成,在其品牌下不断推出新产品。用研发支持品牌,用品牌推广新产品,拉动制造,从而实现这一产业的国内要素收益最大化。增强电子产业集群的研发能力以及相应的制度设计,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及发展的关键。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纺织服装、鞋、帽制造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是这些产业支持了泉州、莆田等地的经济腾飞,主要原因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收入弹性不大,在经济周期变化中,需求较稳定;这些产业中,民营资本所占比重较大,比较注重品牌及自主营销渠道建设,产业的国内要素收益率相对较高,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已经从贴牌生产为主转向自主品牌营销为主,从出口为主转向注重国内市场,受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相对小于电子信息产业;产业集中区形成较好的产业组织形态,分工协作效率较高。
目前,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及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处于产业U型曲线的底部,研发与品牌、营销较弱。但是,产业发展及创新的侧重点却是不同的,对于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强化制造环节前端的研发环节,是提升其产业竞争力的主要着力点。对于服装鞋帽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先需要重视的是制造环节的后端,即品牌及营销。为了培育自主品牌及营销渠道,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逐步转向国内市场的开发,用国内市场培育国内品牌,为其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国际品牌创造条件。可以肯定,随着国内市场的开发,我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基地的内移将是一种必然趋势,为原来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密集布点地区的产业升级换代创造必要条件,为我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产品生产优势向资本经营优势、品牌优势、营销优势的转移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换代,也依赖产业创新,不仅依赖产业技术创新,而且依赖文化创意对产品品位的提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基本上是一个市场过程,政府可以运用的产业政策手段有限,而一个良好运行的市场经济,却能够通过竞争逐渐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创新。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实现其产业政策意图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尊重市场,运用其所支配的公共资源,顺势而为,推波助澜。海西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快构造新兴重化工业基地。加快厦门、漳州两地行政辖区合并,集厦门引资力度大、漳州工业用地广之优势,发展石化工业上游环节,与现有的厦门、泉州石化产业中下游环节一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及相关的产业群,用厦门湾周边地区的现代第二产业群支撑厦门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生产者服务业,使厦门真正成为带动海西发展的龙头。重视宁德三都澳地区港口新城市建设,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提高工业化的水平和效率。重视引进国内外重化工业大型企业的项目投资,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重化工业。
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创新基地的形成,加快自主技术创新步伐。合理定位厦门及福州等中心城市功能,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研发基地建设,扩大引进研发人才的资金投入,吸纳人才,构建产业持续创新的人才、技术、学科支撑平台,通过制度创新,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技术集成创新链条,发展与研发配套的风险投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促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换代和产业竞争力转换。重视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制品业的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和产业内分工协作,鼓励大企业从制造环节为主向品牌、营销环节为主过渡,从生产经营为主向资本运营为主过渡。通过资本运营,积累资金,投资产业技术创新及文化创意,实现产业内升级换代,逐步进入产业增值链高端。
积极先行先试,探索海西经济体制与台湾地区经济体制对接,为海峡两岸经济的对接创造体制基础,促进闽台产业对接,利用闽台产业的位势差,提升海西产业水平。
加快福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
(作者:李文溥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