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十二五”装备制造行业该怎么走?

日期:2010-03-04  来源:装备制造    点击:
编者按

    特殊的历史时期、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使中国装备制造业承载着更为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十二五”,对于装备制造业而言,仍按照“达尔文”的自然进化方式去走完一个过程,无疑是过于沉着了。如果对于发生突变的诉求包含着太多理想主义色彩的话,那么,在装备制造业从做大到做强的转变过程中,以创新性方式、创新性产业制度建设、创新性自主技术发展模式来加以助推,应该是很有必要做积极尝试和探索的。

    是的,我们通过对一些装备制造业形成聚集效应的区域观察中,同样可以发现,随着市场需求在不同阶段的变化、企业经营方式与理念的差异和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任何产业都在客观上循着渐进的方式向前发展,实现升级。但这种方式之于目前装备制造业所面临的竞争形势而言,显然已不能满足要求。工业化先驱者们在经历了一次经济严冬后,对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方式做了调整,那就是要强化并扩大在产业高端层面的领先优势。如果说,把中国装备制造业长期压制于低端是工业化先驱者们所设计的“大战略”的话,那么,打破这种格局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处于深入讨论阶段,而“十二五”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以及未来出台的政策措施,将对未来五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走向以及发展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刊分别专访了工信部装备司领导以及一些业内学者专家,围绕“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等诸多话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人物介绍

    张相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产业格局正在进行深刻调整,众多新产业的诞生无一不以装备制造业为基础,一个国家在装备制造业的作为将直接决定其未来的兴衰。由于认识到这一点,世界性的强国、大国都选择了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在十七大报告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被提升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方向的高度。不仅如此,中央政府还成立了工信部,集中强化了对工业的管理、引导和扶持。

 中国制造已经走向世界,中国也正在从大国向强国迈进。成为强国,绕不开装备制造业。从实际出发,我国装备制造业处在一个极为关的历史时期,战略性的机遇与艰巨的挑战并存。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企业界与产业界的积极推动,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在第12个“五年计划”即将到来之际,应该如何判断目前装备制造业所处的形势,以及如何推动其发展,就此问题《装备制造》杂志专访到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就业界高度关注的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思路进行探讨。

    《装备制造》: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最近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制订中,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一规划更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规划思路中提到的实施“调整转型、创新升级”战略。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个战略思路?

    张相木:建设装备制造业强国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宏伟目标。如何根据这一目标来确定“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原则和重点任务,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来保障,是研究规划思路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前期我们委托有关机构对此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考虑,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

    关于“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我们有了一个初步的提法,就是“调整转型、创新升级”。“调整转型”指的就是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十二五”期间,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是产业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推进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是推进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要素投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技术结构由中低端向高中端转变,企业质态由“小而弱”向“大而强”转变。“创新升级”指的就是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要把加强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突破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形成自主技术、标准和品牌,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产业集聚高度化,构建现代装备制造体系。

    《装备制造》:从大的背景来看,随着世界金融危机触底,世界经济结构的新一轮调整正在加速进行,当前的装备制造业面临诸如反倾、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产业链全球化整合加速等国际问题,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些问题?

    张相木: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全球经济实现复苏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曲折而又艰难复杂的过程,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结构性调整的过程。发达国家回归实业的态势加强,有的国家更是提出了“再工业化”。短期内,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主要体现在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长期来看将体现在重新重视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上。

美国是典型的例子,新一届美国政府将建设新能源经济作为关注的重点,并强调通过科技创新恢复美国制造业的领先地位,这将挤压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市场。可以说,发展中国家外需市场萎缩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

    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装备制造业转变增长模式迫在眉睫。未来10年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如何应对国际形势的挑战,归根到底要看我们是否做好了自己的事情。

    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需市场萎缩,要求装备制造业必须改变过度依赖投资的增长模式,必须提高技术、资源、人力成本在产业发展中的贡献度。我国装备制造业还必须避免被固定于价值链低端的危险,加大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的转移,注重对产品设计、工程承包、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经济增长也要求装备制造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这种需求非常迫切。一方面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崛起也必然要求装备制造业为其提供先进装备。

    中国装备制造业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基本模式,是以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全球制造体系。世界金融危机和不断出现的贸易纠纷促使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随着经济增长和财富的积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都不断增加,使得“低端制造+低成本比较优势+廉价大量出口”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中国装备制造业必须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装备制造》:金融危机使得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得以显现,这对装备制造业升级造成了相当程度的阻碍,如何化解这一矛盾?

    张相木:“十一五”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总量取得了突破性增长,一批对国民经济起到巨大作用的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

    然而,我国装备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问题,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更加充分显现出来。

    各地为保证GDP的增长,都在把拉动GDP较快的制造业作为发展重点,风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大型盾构机、公路施工机械、经济型数控机床等产品存在一哄而上、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的问题。企业改扩建中相互攀比,竞相添置同类大型设备,导致设备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去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后又连续发布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政策,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多个行业列为调控和引导重点。工信部近期也在制定部分行业准入标准,目的就是抑制产能过剩。

    《装备制造》:不论从应对金融危机来看,还是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看,培育新兴产业都是当务之急。推行低碳经济、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一方面要求装备制造业本身节能减排;另一方面还会推动如能源装备、绿色装备等产业的升级和兴起,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政府层面是否会推出相应的政策导向与扶持政策?

    张相木:“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为此,我国需要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若干战略性、前瞻性重点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政策支持,加快形成自主技术和标准,促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

    在国家层面来看,发展高端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之一。一是要加快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装备等自主化,结合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加快技术研发,利用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形成的市场需求推进产业化,带动基础配套产品发展。二是加快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关键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产业化示范,完善市场推进措施,力争实现突破。统筹兼顾新能源汽车发展和现有传统汽车节能减排,实施专项行动计划。三是按进度实施大型飞机重大专项,加快推进通用飞机、高新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等重点项目。

    作为“十二五”的目标,我们初步计划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将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比重的15%。

    《装备制造》:工信部“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思路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企业和聚集区予以了特别关注,这两者在未来五年的行业发展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将如何有效推进?特别是“十百千”工程,您能否做出一些具体的说明?

    张相木: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保持低成本优势的同时,质量、技术水平也有大的改观,一批重大装备已占领国外市场,在国际上树立起良好的信誉,这为装备制造企业做强做大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目标中,行业组织结构优化升级是重点之一。“十百千工程”是我们的一个初步想法,具体讲,就是培育10家以上具有国际知名品牌、资本和技术输出能力、进入世界500强的“旗舰级”国际化大企业集团,建设100个左右符合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要求、具有不同特色的装备制造基地,以及培育1000家左右“专、精、特”小巨人企业。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很低,缺少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按市场份额计算的机械工业市场集中化指数(前四家企业市场占有率),美国为58.4%,日本为53.4%,而我国只有7.5%。产业集中度低,不利于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也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提高产业集中度,首先要围绕重点产业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着力消除体制障碍,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在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支持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兼并重组,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积极推进跨地区和横向兼并重组。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的兼并重组,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品牌、技术、管理、资金和人才等优势。为此,国家将出台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并建立工业企业兼并重组项目备案制度。

    另外,国家还将继续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优势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开展价值链整合,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或收购企业;鼓励以装备产品外贸为主的大型央企发展装备制造业,兼并重组制造企业,逐步形成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离不开自主创新,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为此,国家将支持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充分利用已有的或新建的基础条件开展试验研究工作,加强与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研究院所,以及高等学校等相关力量的合作,建立健全大型企业技术中心,提升大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还将分期分批选择大中型企业,实施“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示范工程”,率先实现由生产型企业向“生产型+服务型”企业转变;发展从事系统集成和设备成套的集成商,培育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

    未来“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国家将围绕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产业基地建设、“专精特”中小企业培育,重点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政策。

    《装备制造》:众所周知,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未来五年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关键期的必然趋势,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未来五年我国将建设一种什么样的创新模式?基础共性技术是否是这种创新模式的核心着力点?

    张相木: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目前,装备制造业的许多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依靠进口,在国家确定重点发展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领域中,有相当部分产品技术尚属空白。一些装备虽然实现了国内制造,但缺乏自主设计能力,并未掌握核心技术,可靠性等技术指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企业用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原创性技术成果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缺位,公共试验检测平台缺乏。

 “十二五”规划推动自主创新,针对的就是以上种种问题。落实到具体工作,包括了以下几个重要部分:

    1、集中力量实施重大专项,加快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创新产品集成创新。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布局,创新重大专项运行机制。

    2、根据《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发展重大成套装备和高技术装备,掌握重大成套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的核心技术,提高可靠性,大幅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成套集成能力。

    3、以在产品中嵌入信息技术,实现装备和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积极发展数字化制造和管理信息化,建立数字化装备开发的技术平台,突破装备数字化共性关键技术,提升装备技术水平。

    4、支持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充分利用已有的或新建的基础条件开展试验研究工作,加强与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研究院所,以及高等学校等相关力量的合作,建立健全大型企业技术中心,提升大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5、利用现有基础,特别是改制开发类研究所的优势资源,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及有优势的产业,分离、重组或新建一批从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善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和公共平台。健全完善标准及合格认定体系的建设。

    为了保障上述工作的有效推进,国家还将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装备制造》:推动装备制造业调整升级,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同样需要行业协会、媒体等各方参与其中,您认为《装备制造》杂志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张相木:你说的对,装备制造业的振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媒体的支持,尤其是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在这方面可以做的工作很多。《装备制造》杂志创刊以来为装备工业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在业内具备了比较大的影响力,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未来的工作做好。

    “十二五”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装备制造》杂志应该继续做好政府、产业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不仅要展示国内装备制造企业的良好形象,突出宣传其中的优秀典型,更要及时报道装备制造业的重大热点问题,支持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做强做大,帮助国内企业开拓视野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27399.781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