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制造业: 互联网改变的下一个产业
——专访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敬石开
“未来,也许汽车也能像手机一样‘刷软件’,通过下载各种软件,得到更加丰富的功能。”用一则苹果与特斯拉合作的传闻为例,敬石开阐释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之一——“软件定义一切!”
他还概括了此外的六大趋势:微处理技术进入“后摩尔时代”,微型器件、移动终端、嵌入式产品等智能终端将成为发展主流;云技术重新定义计算资源;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万物互联”初现峥嵘;人机交互技术不断升级;以及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海量信息增长。
“全球正处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已经和正在改变的产业包括了媒体、商贸、金融、旅游、教育、医疗…那么,谁是互联网要改变的下一个产业?”通过介绍全球制造业在制造技术体系、制造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等方面的巨大变革,敬石开提出,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变革已经开始。其创新路径主要包括:制造服务化,企业从产品生产销售到提供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制造个性化,由规模化生产走向个性化定制;制造分散化,由集中组织生产向分散组织生产转变;此外还有制造资源云化和制造过程智能化。
接下来,他剖析了中国制造业面对的主要问题和“双重挤压”挑战,解读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并认为,实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要抓住以下关键:
——网络协同制造:研究个性化定制、创客与众包设计、敏捷生产、制造服务等先进的互联网制造模式;开发产品创意创新设计、云服务、工业大数据决策支持平台。
——智能工厂:应用于钢铁、石化、冶金等行业,降低能耗、排放;应用于航空航天、工程机械业,提高产品个性化响应能力和质量。
——高端成套设备:包括智能机床、新一代柔性电子制造装备,以及从“数控一代”迈向“智能一代”。
——3D打印制造:重点开展航空航天关键结构件直接制造、医疗个性化定制、创客众包等创意设计的示范应用。
2.全球视野下的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专访华制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妍娜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概念,它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夏妍娜在主题报告的开篇,阐述了“互联网+”的重点:融合创新、变革转型。
夏妍娜认为,工业4.0是包含在“互联网+”里面的一个模块。“工业4.0的核心是智能制造,精髓是智能工厂,精益生产是智能制造的基石,工业机器人是时代所趋,工业标准化是必要条件,工业大数据是未来黄金。”在她看来,工业4.0的九大技术支柱中,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是基于分布式和连接的三大基础,3D打印、工业机器人是两大硬件工具,工业网络安全、知识工作自动化是两大软件支持,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是面向未来的两大牵引技术。
夏妍娜说,美国关注设备的互联、数据的分析以及在数据基础上对业务的洞察和模式的创新;德国拥有强大的机械工业制造基础、嵌入式以及控制设备的先进技术和能力;中国制造2025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总体目标是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到制造强国,实现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无论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指向其实是一致的——智能制造。
3.买来的高端制造是不可持续的
——专访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教授顾新建
会上,顾新建谈及的一个案例,引发与会代表的探讨。
“联建科技在给苹果做产品代加工的时候,根据苹果销量增长前景购买了生产设备,但这些设备主要用于iPhone4s以前的款式。自2014年苹果公司推出了屏幕要求更薄的iPhone5和iPhone6,联建科技的产品便无法适应,最终因其设备和技术落后、良品率太低、成本太高被苹果剔除了供应商之列,现在已经破产。”
顾新建以此来强调,“买来的高端制造是不可持续的。”
他提出,“装备制造+互联网”是装备制造业2.0、3.0和4.0同步发展,不是一个纯科技发展问题,需要解决知识产权、诚信度、员工评价、质量管控等一系列问题,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装备制造业需要利用互联网进行产品模块化等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建立网络零件库,开展基于网络零件库的产品协同设计和制造,需要建立企业的知识库和知识共享制度及文化。
他认为,新一轮工业革命对中国而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转型升级的交汇点,利用好这一机遇,就有可能使我们的制造业突围,使我们的经济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具体来说,通过知识管理大数据,可以建立透明公平的企业,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诚信、质量大数据,可以建立透明公开的企业生态系统,提高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分工专业化水平;通过零部件大数据,可以支持企业协同设计和制造,提高效率和质量;通过知识产权大数据和企业诚信大数据,可以建立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系统,提高大家的创新积极性。
4.抢抓创新机遇 推动企业“聚集、聚焦、聚变”
——专访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
“互联网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新工具,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创新创业搭建了新舞台,要抢抓“装备制造+互联网”新机遇,加快建设创新产业集群。”张志宏说。
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从世界历史进程看,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都是通过重大的制造业变革一跃而成经济大国、强国。此后,发达国家又是通过制定“再工业化”战略,力图保持全球制造业领先地位。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相继推出“再工业化战略”、“重振制造业战略”、“高价值制造业战略”、“工业4.0”等国家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在这些行动背后,是美、德等国政府看到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心仍然在制造业。作为制造业增加值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双向挤压”的考验,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孕育、融合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不断发展变化。信息、互联网技术成为各领域创新的核心引领和共性平台,信息化与先进制造、城镇化、现代农业的融合蕴藏着巨大潜能,信息技术的变革和应用层出不穷,极大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因此,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将为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广阔机遇。
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与互联网的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培育和建设核心载体。通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创新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促进企业“聚集、聚焦、聚变”的最佳路径,成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成为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无缝对接的有效方式,为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型产业集群拥有规模经济效应突出、多元创新要素汇集、创新创业生态完善等优势。未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要以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强化联盟作用、完善协同机制、激发创业活力、加强国际合作为重点,通过完善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