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9月19日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成就展系统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系统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美好前景。
在展览布局上,成就展分为序展、综合展、专题展和展望四个部分。其中,序展分为导言和伟大的历程两个单元,综合展分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个单元,专题展分为农业、工业、基础设施、科教、文化、人口健康社保、对外开放、资源环境、少数民族、国防、一国两制和外交等12个单元。
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工业化开辟了广阔道路,改革开放为我国加速实现工业化、推进信息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工业成就展区系统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伟大历程及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的一系列重大成就。
穿梭时空隧道60载历程谱写大国奇迹
蓄势腾飞,再创辉煌。走进成就展的专业展区,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这个几十吨重的工业和信息化展厅主造型。这个主造型由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中的转子叶片、风力发电设备中的轴承及待发升空的火箭共同组合而成,寓意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取得了伟大成就,并将在新时期蓄势腾飞、再创辉煌。其中,转子叶片来自上海电气集团研制的超超临界百万千瓦级空冷汽轮机,最大外径达3.588米,重约25吨。
该机型由上海电气集团自主设计开发,可用于100万千瓦、12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主造型相临,在工业展厅的一侧,两名钢铁工人手工作业的模拟场景与主造型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场景描述的是,1949年鞍钢迅速恢复生产并产出新中国第一炉铁水。从极端落后到极端制造,新中国工业发展风雨兼程、春华秋实。
从落后的手工铸锅作坊开始,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及生动的模拟场景,打开了尘封的记忆,带着人们穿梭时空隧道,感同身受地见证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沧桑巨变。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极端落后。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其中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70%以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1952年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5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全面超过解放前的最高水品。
此后,中国从无到有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1956年7月,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下线;1958年5月,第一辆轿车试制成功;1961年,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在江南造船厂研制成功……
“一五”计划时期,以156个项目为重点的工业建设,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从无到有建立了飞机、汽车、机床、发电设备制造以及高级合金钢、有色金属冶炼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结构遭到破坏,比例关系失调,工业发展严重受挫,但仍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部门和工业基地,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三年调整时期,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努力,工业经济发展重新走上正轨。
“三线建设”(1964~1978年)时期,客观上改善了中西部工业布局和基础薄弱的现状。先后建成200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形成了45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和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建成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交通、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工业为基础,机械、电子、化工为先导,门类相对齐全的工业体系。“微雕钢城”攀枝花的建设,更是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金沙江畔的明珠”。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轻纺工业实行生产计划、技术改造、技术引进、能源原材料供应、交通运输、银行信贷“六优先”政策,使轻重工业比例趋于协调,为繁荣市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了条件。期间,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崛起。
20世纪80年代,浙江乡镇企业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并率先创新商业模式,自发形成“温州模式”等特色优势。同时,坚持走市场经济之路,逐渐向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块状经济,如绍兴轻纺、宁波服装、温州皮鞋等一批产业区块。
20世纪90年代初,为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家提出振兴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改组改造轻工、纺织等加工工业。重点提高电力、化肥、乙烯等大型成套装备的开发和制造水平,改进数控机床等重要基础机械的性能和质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方针,我国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截至2008年,我国全面淘汰了平炉炼钢、自焙槽电解铝工艺,干法水泥比重达到60%以上。
彰显“两化”融合硕果重大成就开启强国篇章
60年弹指一挥间。经过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规模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全面建成现代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部分产业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升。
在工业展厅的中心区域,集中展示了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尤其是与主造型相邻的一个方型沙盘,将冶金、石化、建材、船舶等诸多行业的现代化生产作业方式集中模拟。打开沙盘的电控系统,灯光效果启动,尽显我国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的累累硕果。
在图片展版上,宝钢高等级汽车板生产线、湖北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生产车间、洛阳玻璃集团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线、广西柳工集团生产的我国最大的轮式装载机(轮胎直径达到2.05米,斗容6.4立方米)、徐工集团壮观的产品群……一幅幅行业龙头企业及其产品图片,代表着该领域最先进的制造水平,凸显了我国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今昔数据对比更是令人震撼。1949年,全国钢产量仅为15.8万吨,原油产量12万吨,原煤产量3243万吨;全国纱产量仅为32.7万吨,布产量18.9亿米。
2008年,我国原油加工量为34206.6万吨,生产乙烯1025.6万吨、合成树脂及共聚物3129.6万吨,形成了3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
冶金行业,2008年我国年产钢5.8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近40%。中国钢铁业在世界钢铁业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钢铁产品品种优化,质量明显改善,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装备的国产化率显著提高。
有色行业,2008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2519万吨,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企业总体规模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有色金属产品外贸总额逐年增加,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873.65亿美元。
建材行业,2008年我国生产水泥13.9亿吨,平板玻璃5.5亿重量箱,建筑陶瓷56亿平方米,玻璃纤维230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材生产大国。
在重大技术装备展区,讲解员耐心地向参观者讲述各种产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如今,我国机械制造业自给率已经超过80%,装备工业自主化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2008年,我国机床产量达61万台。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集装箱起重设备当前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70%;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徐工集团,产品目前已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轻工领域,纺织工业已成为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和服装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在吸纳就业方面,2008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直接就业人口为2100万人,80%左右的纺织从业人员来自农村,间接就业人口达到1亿人。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的重要体现。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
钢铁行业,信息化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已步入核心应用阶段,具体表现为管理产销一体化得到实现,生产制造自动化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竞争力得到提升,信息技术推动节能减排,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宝钢、武钢、通钢、济钢、湘钢、新兴铸管、唐山国丰等企业在综合数据挖掘系统、基于数据挖掘的质量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钢铁业信息化进程。
汽车行业,通过企业资源管理(ERP)等信息系统和自动化技术,实现了零库存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此同时,汽车制造流程的信息化、汽车销售过程的信息化扩展、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都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东南汽车极其配套工厂自2002年始,与神州数码合作导入ERP系统,实现迅速、及时地进行计划、生产及备料的准备,大大提高了竞争力。
国防科技工业,进入新世纪,国防科技工业顺应时代变化,坚持自主创新,有选择地跟踪发展高新技术,优先发展重点武器装备,提高武器装备性能,进一步缩短了与国外武器装备的差距。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部分产业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已成为带动新型工业化、推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