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网站   
点击搜索
 
日期 时间

减排的“困”与“怪”

日期:2010-02-09  来源:中国工业报    点击:
童话之城最终未能上演童话,但关于哥本哈根之后中国减排路径的讨论却方兴未艾。
  “走自己的路”成为国内各界的一致心声,并在日前落下帷幕的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得到响应。
  前不久,来自十几个相关部委、100多个城市以及200多家知名企业与机构的代表齐聚哈尔滨,围绕“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展开热议,而这其中不乏刚从哥本哈根归来的重量级人物。
  就在不久前,我国已经对外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在此次论坛的与会者看来,中国未来一方面要在国际谈判中坚持原则,另一方面要加紧国内的自主减排。
  “目前用欧美大国的减排标准来要求我们是绝对不合理的,同时要实现我国自己制定的减排目标亦有相当大的难度。”任重而道远是本次论坛被提及最多的观点。
  三大困难
  据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7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努力,到2008年底单位GDP的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10.01%,化学需氧量(水体污染的主要指标)的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6.61%,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下降了8.95%。全国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已基本实现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节能减排取得了重大进展。
  2009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曾在上海乐观地表示,“十一五”规划所设定的节能减排的目标“有望超额完成”。
  然而,凯歌高奏的背后,节能减排也面临重重之困。
  参加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的业内专家就无奈地指出,国家对节能减排虽有要求,但企业作为这一工作的实施主体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因为对企业来说,扩大规模远比节能减排带来的经济效益高和快,这也是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的原因之一。
  “虽然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2009年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高耗能工业增速较快。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加剧,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与会者表示出担忧。
  “有的地方出现盲目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苗头,有的地方擅自出台高耗能行业电价优惠政策;一些企业效益回落,影响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有代表直言道,地方管理者工作层面也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激励政策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
  “近10年来,节能减排的行业管理是弱化的,我们缺乏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力手段。”工信部节能司副司长杨铁生曾表示,“工信部新组建不久,而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行业节能工作,没有现成的规章制度可循,也没有贯例可延续,一切都要从头做起。”
  他介绍说,“工信部在近两年的工作中,根据《节约能源法》和国家节能减排的有关要求,已经研究制定出工业和分行业的节能减排政策、规划和标准,来指导行业、服务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并且效果显著。”
  而融资难事实上让大多数的节能减排项目面临尴尬境地。
  “苦于资金不足最终告吹的节能项目比比皆是。”在本次论坛间隙,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王树茂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许多掌握很好节能新技术的机构和个人手里没钱,很多有远见的企业家想介入节能行业却苦于把握不住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
  其实,王树茂此次带来了缓解这一局面的“药方”。
  “在节能减排项目的资金支持上,有关部门应该开辟更多途径,不能光靠政府补贴。”他建议,通过发行“碳券”这种有价证券来募集资金,设立专门的“碳券基金”用来投资于高效益的节能减排项目和技术,同时为节能减排项目提供信贷担保和履约担保。这区别于发达国家采用的碳排放指标贸易模式。“碳券”具有证券的一般属性和特征,同时通过计算对其持有额和持有时间,由权威机构认定持有人的节能减排贡献,并可以设立二级市场,供投资者自由买卖。
  但记者在论坛现场注意到,与会者对这一新鲜事物似乎兴致索然。
  除了受制于管理之困、资金之困,当然还有技术之困。在参加此次论坛的多数人士看来,我国节能减排产业的核心技术及装备制造能力尚需突破,这也是造成部分减排项目成本高昂、难以运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个“怪相”
  另一个始料未及的“怪相”出现了。
  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手段,以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似乎在一夜之间爆发了。随着其概念的迅速推广,尤其是该产业催生的一轮又一轮“造富运动”极具诱惑,相形之下节能减排产业似乎备感“失宠”。
  在本次中国经济论坛上,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作了精彩的主旨报告。他着眼“低碳经济”,阐释了四个问题:第一,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存亡的大事;第二,发展低炭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重要的措施;第三,新能源将引领新一次技术产业革命;第四,中国发展新能源任重道远。
  显然,他已将新能源产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然而“不幸”的是,这引起了一些从事节能减排工作参会专家的“不满”。会议间隙,某位与会代表就曾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在发展新能源之前,应该先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节能减排比发展新能源更紧迫,它的现实意义远大于发展新能源。”
  在他看来,20年之后化石能源仍将占据整个能耗的75%以上,现在的新能源多是纸上谈兵;而且中国目前的高耗能产业居多,节能减排的空间和效益巨大;同时,节能减排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追赶强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来没有人仔细计算过,一块太阳能电池硅片在制造运输过程中消耗了多少能量?它的使用寿命是30年,这30年间能够转化的能量又是多少?这个链条中到底能产生多大能量的节约?”该代表还直接指出了目前新能源产业的弊病———技术不成熟、成本高昂、难以产业化。
  但支持大力发展新能源的人士也不在少数,当记者将这一质疑抛给他们的时候,得到的回应亦不无道理:最早每个硅片生产的成本、消耗的能源肯定是非常高的,但现在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进步,单位能耗成本是在下降的,而其转化率是在不断提升的。也就是说,最终真正得到的可再生能源是在提高的。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然而无论如何,新能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扩张,并在我国也有逐渐上升至国家战略地位的趋势。同时随着美国已将其视作引领世界发展的下一个契机,新能源产业肯定不会停下脚步。
  而另一位与会代表态度中肯,他说:“事实上,促进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是辩证统一的。这就是先截流,还是先开源的问题,当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双管齐下。”
  链 接: 中国减排路径
  ———2005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
  ———2007年6月,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成为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到四个“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
  ———2008年6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学习内容。
  ———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强调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讲话,第一次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中国立场,讲话中承诺,中国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
  ———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国内行业动态

国际行业动态

省内行业动态

台湾行业动态

版权所有: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路建荣公寓A2座1-201  邮编:350001 传真:(86)591-87552772
电话:(86)591-87606537 87539698   闽ICP备12014152号   管理登录   
Processed in 19575.187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